第8章(2 / 2)

(3)見放:被放逐。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1),而能與世推移(2)。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3)?

眾人皆醉,何不薠其糟而歠其釃(4)?

何故深思高舉(5),自令放為(6)?”

【注釋】

(1)不凝滯:不執著固守。物:外物,客觀處境。

(2)與世推移:指隨世俗之狀況而改變自己態度和應對的辦法。

(3)淈泥揚波:將水底泥攪起使清濁混同。此即所謂“同流合汙”之意。

(4)躡:吃。糟:酒糟。歠:同“啜”,飲。釃:同“醨”,薄酒。此指與世人同醉。

(5)深思:用心太過,指憂國憂民。高舉:指誌行高潔,超拔於世俗。

(6)自令:自使。為:表疑問詞。此句意謂何苦自找被放逐呢?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1),新浴者必振衣(2)。

安能以身之察察(3),受物之汶汶者乎(4)?

寧赴湘流(5),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6),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注釋】

(1)沐:洗頭。彈冠:指用手彈去帽子上的灰塵。

(2)浴:洗澡。振衣:指抖掉衣服上的塵土。汪瑗《楚辭集注》雲:“沐浴二句,古有是語,屈子述之以起下文,故曰吾聞之,謂聞之於古也。”按《荀子》中亦曾引用謂“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

(3)察察:潔白的樣子。

(4)汶汶:猶濛濛,昏暗不明的樣子。指蒙受玷汙、汙辱。

(5)湘流:湘水,在今湖南境。

(6)皓皓:潔白有光采。

漁父莞爾而笑(1),鼓枻而去(2)。

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3),可以濯吾纓(4);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5)。”遂去,不複與言。

【注釋】

(1)莞爾:微笑的樣子。

(2)鼓枻:鼓動船槳,即劃船。去:離開。

(3)滄浪:水名。

(4)濯吾纓:洗我帽子上的係帶。

(5)“滄浪”四句,乃流傳楚地的古歌謠。又見引於《孟子》雲:“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歌詞意謂人應該適應外物的變化而采取行動。

這裏是勸說屈原在此溷濁亂世,應潔身自保,隱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