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在何處,說法不一。多數氣功家認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有的說在兩眉間印堂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人認為丹田在臍上,又稱祖竅。也有人說巨闕穴為中丹田,又名靈台,下丹田為足掌心之湧泉。其說不一。
古人認為丹田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髒腑皆潤,關係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說法。
上丹田:為百會所在,亦即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等,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說是各自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人道之門,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上丹田在督脈的循行路上,屬於陽性,是陽氣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識活動的神經中樞所在,是練功入靜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鍛煉神經係統,控製自己的意識活動,調節、增強神經中樞,抑製整體代謝功能,從而發揮貯能性效應。這有助於休養生息,積聚精力與疾病作鬥爭,獲得健康。所以,練功後感到體力增強,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頭部,頭部為諸陽之會,凡氣虛下陷,頭部怕風寒,以及腦貧血、低血壓患者,可意守上丹咀,但初學氣功者,不要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氣機上竄引起頭暈;陽盛的患者(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高血壓)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穀泉(指舌頂上齶,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津液至上鵲橋),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中氣下陷,婦女月經過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悶,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藥,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藥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圖中“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下丹田,是練功誘導得氣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鍛煉體液係統,激發體內的能量物質,以調節、充實體液循環,提高整體代謝功能,從而發揮激能性效應。這對人體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曆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衝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人本經,再轉入本髒。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煉、彙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髒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複先天之生理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3、人體命根子的守護神——神闕(肚臍眼)
神闕在肚臍正中,就是我們說的肚臍眼兒。
我們說“神”是心靈的生命力,“闕”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門,所以神闕又有“蒂”之稱。你看瓜蒂,連著瓜秧和瓜果,沒有了它還有瓜吃嗎?我們都知道,胎兒在沒出生的時候就是靠著臍帶從母體裏吸收營養的。由此可知神闕是我們身體中當之無愧的一大要穴了。首先臍是胎兒從母體吸收營養的途徑,所以向內連著人身的真氣真陽,能大補陽氣;另外,它有任、帶、衝三脈通過,聯係五髒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氣血陰陽發生異常變化,可以借刺激神闕穴來調整全身,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中醫認為臍腹屬脾,所以本穴能治療脾陽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陽氣不足,包括四肢發涼怕冷、男科和婦科等多種生殖係統疾病。
臍療現在已經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外治法,對於泌尿生殖係統、消化係統、神經係統等疾病的防治很有效。它主要是把藥物製成膏、丹、丸、散,貼在肚臍上,再用紗布或膠帶固定,有時還需要艾灸。如果貼上後在24小時內有局部發癢或起一些紅斑,這時你的皮膚一定對藥物過敏,應立即取下並谘詢醫生看是否需要采取有關的措拖。
其實臍療的曆史很悠久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肚臍填藥的記載,漢代的“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記載了臍療法。晉代的煉丹家葛洪記載治療霍亂時,是把鹽放在臍中,灸二至七壯;明朝龔廷賢在《萬病回春》裏,用五倍子與醋熬成膏,敷臍治小兒泄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蔥汁敷臍,治療水腫、尿淋澀的記載;清代吳師機的《理瀹駢文》記載的利用臍療治病的藥方涵蓋內、外、婦、兒等科病症,應用範圍更加廣泛。他描述當時治療黃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之,至口中有酒氣為度;又用幹薑、白芥子敷臍,至口中辣去之。《理瀹駢文》中還記載用大戟紅棗膏(大戟粉、棗肉搗成膏)貼臍,有協助排便之功能。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臍療的科學性,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是腹壁最後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易穿透擴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所以藥物很容易被吸收。臍部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外,還有豐富的靜脈網和腹下動脈分支,藥物可以通過臍部直接進入體循環。而灸神闕穴可以提高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從而達到抗病、強身、保健的作用。下麵介紹幾個用神闕穴治病保健的簡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