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任脈(1 / 3)

循行路線

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麵頰,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由胸中別出,與衝脈相並,行於脊柱前。

基本功能

任脈的“任”字,有擔任、妊養的含義。

(1)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於腹麵正中線,腹為陰,說明任脈對全身陰經脈氣有總攬、總任的作用。故有“總任諸陰”和“陰脈之海”的說法。其脈多次與足三陰經及陰維脈交會。如任脈與足三陰會於中極、關元;與足厥陰會於曲骨;與足太陰會於下脘;與手太陰會於上脘;與陰維脈會於廉泉、天突等。能總任陰脈之間的相互聯係,調節陰經氣血,故稱“陰脈之海”。

(2)仟主胞胎:《太平聖惠方·卷一》說:“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月經來潮及妊養、生殖功能有關。它所經過的石門穴,別名稱為“丹田”,為男子貯藏精氣,女子維係胞宮之所,又為“生氣之原”。

常用穴位

1、第一性保健大穴——關元

穴歌

任脈中行二十四 會陰潛伏兩陰間

曲骨之前中極在 關元石門氣海邊

陰交神闕水分處 下脘建裏中脘前

上脘巨闕連鳩尾 中庭膻中玉堂聯

紫宮華蓋循璿璣 天突廉泉承漿端

人體前正中線上,肚臍眼正下方四橫指(拇指除外)就是關元穴了。

對於關元穴,前人有“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也”的說法。此穴同時為任脈穴位、小腸募穴和足三陰會穴,所以對足三陰、小腸、任脈這些經行部位發生的病都有療效,有培補元氣、腎氣,暖下元的作用,治病範圍廣泛,包括婦科的白帶病、痛經、各種婦科炎症,男科的陽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刺激此穴用灸比較好,如果每天堅持灸15~20分鍾,頂多兩個星期,就會感覺性功能有明顯的提高,對那些老是感覺腰部發涼、陽痿、早泄及體質虛弱導致的眩暈、無力、怕冷的人效果最好,還可以治療突發的昏厥。從古至今,此穴都作為人體保健大穴,與足三裏齊名。

有人長期灸關元穴,感覺後腰兩腎部位有明顯的發熱感,有熱氣自關元穴斜向兩側上方,就像冬天裏曬太陽的感覺非常舒服。還有,灸關元對失眠的效果也很好,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老是睡不著,不要老吃安眠藥,去灸一段時間的關元穴就能改善了。

2、人體性命之祖——氣海(丹田)

身體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下1.5寸。可以先四指並攏取臍下三寸(關元穴),中點即是氣海穴。

所謂“氣沉丹田”,這裏的“丹田”就是指氣海穴。丹田穴與人的元氣相通,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更是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此穴能鼓舞髒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之流轉循環自動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維持,故又有“性命之祖”之稱,也稱之“十二經之根”、“五髒六腑之本”。又因為丹田是“呼吸之門”又是任、督、衝三脈所起之處,全身氣血彙集之所,故此也稱為“氣海”。

古書記載此處為男性“生氣之海”,也就是說它是精力的源泉。因此“氣海”如果充實,則百病可治,永葆強壯。

古代醫家十分重視丹田的作用,認為丹田之氣由精產生,氣又生神,神又統攝精與氣。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丹田內氣的強弱,決定了人的盛衰存亡。在武俠小說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丹田之氣湧動,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純屬誇張。

氣功中所謂“氣降丹田”,其實就是腹式呼吸,將所吸人的氧氣運至丹田深處並逐漸下降到小腹肚臍下,這時會感到有一團熱氣彙聚在丹田處,熱氣再往下沉至會陰間,這樣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蕩,加速流通。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對婦科虛性疾病,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或者男科的陽痿、遺精,以及中風脫症、脫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別對中老年人有奇效。

刺激此穴除了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外,還可以通過調整呼吸達到保健功效。日常生活中,人們采用的多是胸式呼吸,靠胸廓的起伏達到呼吸的目的,這樣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時也限製了人體吸人的氧氣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運動,常有意識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縮,從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氣的供應,就可以加快新陳代謝,減少疾病的發生。氣功中的吐納一般都要求腹式呼吸,以達到深、勻、緩的效果。呼吸規律是人類自然的動律,調之使氣息細長乃是順應其功能而延伸之,以達到強健人體、延年益壽之功。

怎麼讓氣海充實呢?正確的腹式呼

吸是怎樣的呢?首先放鬆腹部,用手抵住氣海,徐徐用力壓下。在壓時,先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緩緩用力壓下。6秒後再恢複自然呼吸。如此不斷重複,則精力必然日增。

◆丹田解釋:

①穴位,關元、陰交、氣海、石門四個穴位位於腹部臍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體的部位,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在頭頂百會穴,有說在兩眉間印堂穴。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有說巨闕穴。

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分,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有說在臍上神闕,又稱祖竅,有說為足掌心之湧泉穴,其說不一。

③多指人體臍下三寸處之關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隻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彙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