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藥
小兒腹瀉:取雲南白藥用75%乙醇調成糊狀,貼敷於神闕穴,24小時換藥一次。
遺尿:用醋調桂枝末,貼敷於神闕穴,24小時換藥一次。
妊娠嘔吐:將丁香、半夏、生薑等分別碾成細末,用生薑濃汁調為糊狀,敷在臍部,外蓋紗布,並用膠帶固定,24小時後取下,連用三日。
◆指壓保健:中指隔衣壓在肚臍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壓迫感,又不太難受,然後排除雜念,思想集中在“臍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指壓一次。這個方法特別適合老年人,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用此法有補脾虛、振食欲的作用。
◆隔鹽灸:取少量食鹽放在臍窩,上麵放錢幣大小的生薑片,再拿艾條灸,其餘注意事項同上麵關元穴中已經介紹的,在此不再重複。此法有溫脾胃、補腎陽的作用。
夏天我們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穿著露臍裝、低腰褲的青年女性。青年人體質好,扛得住。如果要是不加以注意,等過一段時間後相應的麻煩就會找上門來。露臍裝其實對身體是很沒好處的,雖漂亮一時,但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經期,還很容易導致痛經,並影響子宮的結構功能。因此我們在平時生活中都要注意臍部的保暖。
4、脾胃之疾的萬能鑰匙——中脘穴
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就是上身前麵正中的胸骨最下緣和肚臍眼連線的中點。
中脘雖然是任脈的穴位,但同時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髒腑之氣直接輸注的地方),還是腑會,所以對六腑(胃、大腸、小腸、膽、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療效。它的作用可以總結為健脾和胃,通腑降氣。按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脹、反胃、惡心、嘔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瀉等消化係統的胃腸功能紊亂。《循經考穴編》中有一句話說中脘:“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中脘穴還有一個用途,相信大多數年輕女性一定會喜歡,那就是減肥作用。很多肥胖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吃的不多啊,怎麼還會胖呢?吃的多少與肥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實際上,胃腸功能低下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類人節食減肥效果並不明顯,反而適得其反。胃腸功能低下會導致部分食物無法在體內消化和水分無法在體內代謝,使多餘的食物和水分堆積在體內,而脂肪的分解作用也無法正常發揮。肥胖患者70%~80%都有便秘傾向,吃得多、出得少怎麼會不肥胖呢?所以,為強化腸胃功能,可以掌摩或者按壓中脘穴,這樣可以解決現代人常有的疲勞性胃障礙,並能提高脂肪的分解作用。另外,如果因為胃受寒或者吃涼東西太多導致胃痛,可以選擇掌摩中脘或者艾灸,以溫中散寒止痛。注意此穴孕婦不可灸。
5、宗氣聚會之處——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是氣會穴(宗氣聚會之處),又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刺激膻中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等作用,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係統、循環係統、消化係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許多人在醫院針刺按摩該穴後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鬆,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其實平時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其實隻要我們掌握其中的奧妙,在沒有大的毛病下大可不必去醫院,每天揉按膻中穴100下,時間2~3分鍾,便可達到《普濟方》中所說的:“氣和誌適,則喜樂由生。”揉時請注意:四指並攏,然後用指頭肚兒輕輕地做順時針的環形揉動或者從上到下摩,千萬別從下向上推!
6、帶下病的治療穴位選中極、關元和次髎
女性有如下的症狀說明可能有帶下病——黃帶症。帶下量多,顏色發黃,黏稠,有臭味,胸悶心煩,食欲不好,口發苦,嗓子冒火,排尿困難。
喜歡吃辛辣油膩或者甜食的女性,時間一長,體內濕熱大,還有情緒不好,肝氣鬱久後生熱,濕和熱緊緊糾結在一起損傷任脈和帶脈。帶脈出問題,就有帶下病了。濕熱我們可以聯想南方的梅雨季節,也就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天氣狀況。梅雨季節的氣候也經常被稱作“桑拿天”,又潮又熱,這時四處都黏膩膩的,東西很容易發黴變臭,令人心情煩躁,發悶,食欲也不好……體內有濕熱也一樣,會出現帶下黏稠,有味兒,心情不好,胸悶,吃不下飯等症狀。口發苦,嗓子冒火,排尿困難,這些都是邪火上身的表現。
中醫診斷為濕熱帶下,根據這些症狀就需要清熱利濕止帶。
穴位選中極、關元和次髎。中極在任脈上,跟關元一樣,是足三陰跟任脈的交會穴。濕熱帶下的根本是肝熱脾虛,影響任脈和帶脈,所以要選取“一穴調四經”的中極和關元。中極在關元下一個大拇指的寬度,關元在臍下4橫指。
次髎是膀胱經上的穴位,屬於八髎之一,八髎兩側各有4個,“次”是第二,“髎”指孔隙,它在骶骨後第二孔隙內,能清熱利濕。《針灸大成》:“主婦人赤白帶下。”不管是月經病,還是帶下病,這兒都有反應,按下去酸疼或者摸起來不平,好像有條索或者沙礫。
操作方法:每天下午3~7時從中極按揉到關元5分鍾,邊按揉邊慢慢向上移,在中極和關元兩處重點兒向下按壓,可調肝脾腎任四經。然後按壓帶脈2分鍾。最後用兩手指找後骶的孔隙,按揉或者撥弄條索、沙礫,將其揉散,清熱利濕。如果找到四個孔、依次按揉效果更好。
7、“打通”任督二脈可防病
武俠小說常將打通任督二脈當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醫理論來分析,這兩條重要經脈對保健確有功效。因為任脈行走在人體腹部正中,總調全身陰氣和氣血。督脈穴位有28個,行走在人體背後的正中,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由此可見,任督二脈對於統攝全身的氣血陰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專家說,任脈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關元、氣海等穴位。日常采取揉按、熱敷這些穴位,“次數越多越好”,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經絡病候
任脈循行胸腹正中,於小腹部與足三陰交會,如脈氣失調,可發生前陰諸病,如疝氣、白帶、月經不調、不育、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陰中痛等。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列缺通任脈,其主治證有痔疾、便泄、痢疾、瘧疾、咳嗽、吐血、溺血、牙痛、咽腫、小便不利、胸脘腹部疼痛、噎嗝、產後中風、腰痛、死胎不下、臍腹寒冷、膈中寒、乳痛、血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