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血:由於糖尿病病人的動脈及小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內皮細胞增生、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聚集力增強、血液黏度增加、微循環發生障礙,導致肢端缺血潰爛、感染、壞疽或壞死。
2. 神經病變:由於患者代謝紊亂、動脈粥樣硬化、肢端缺血,可使神經軸突,神經鞘膜及許旺氏細胞變性,引起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植物神經變性,常表現手足麻木刺痛,皮膚無汗、幹裂、感染發生壞疽。運動神經病變常引起足的畸形、關節損傷半脫位、多發性骨折、韌帶斷裂和肌肉萎縮等。
3. 感染:是糖尿病壞疽的繼發因素,細菌培養分析,大腸杆菌最多占24.9%,綠膿杆菌占16. 8%,金黃色葡萄球菌占14. 5%,葡萄球菌占2. 6%,厭氧杆菌占0. 5%,還有一些非致病菌生長,以上是根據189例糖尿病並發肢端壞疽分泌物細菌培養的結果。
4. 誘發因素:如皮膚出現水泡、動脈血栓、胼胝、外傷、雞眼、燙傷、凍傷、毛囊炎、腳癬等誘發因素,由於沒有及時治療,逐漸擴大造成嚴重的肢端壞疽。
(三)糖尿病足有哪些臨床表現?
1. 足部表現:由於神經病變而使肢體麻木、刺痛、燒灼痛或感覺喪失。足部皮膚幹燥、變脆、常有裂隙。足部肌肉萎縮,足呈畸形:有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還可有多發性骨折、關節半脫位、骨結構破壞,骨質增生、疏鬆、脫鈣等較普遍。
2. 缺血表現:常見皮膚營養不良,肌肉萎縮,皮膚幹,彈性差,皮膚溫度下降,皮色變暗。典型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後下肢乏力、疼痛而發生跛行,休息片刻後,可以好轉。另外還有休息痛與夜間痛,即在休息的情況下,下肢疼痛,常於夜間加重,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約24%的病人皮膚自發性起水泡,逐漸擴大感染形成局部壞疽。
3. 壞疽的局部表現:糖尿病肢端壞疽的局部表現,很難與非糖尿病壞疽相區別,根據病變輕重程度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常見有濕性壞疽、幹性壞疽和混合性壞疽三種臨床類型。見下表。
糖尿病肢端壞疽的三種臨閑類型
(四)怎樣診斷糖尿病足?
1. 以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已確診為糖尿病者。
2. 糖尿病病人有自發或誘發手足趾潰爛、感染化膿、局部變黑壞死幹枯等病灶。
3. 壞疽的類型和輕重程度可參照上表。
(五)糖尿病足的治療
糖尿病合並肢端壞疽很難治愈,以往對嚴重肢端壞疽的肢體,常采用外科高位截肢手術,造成終身殘廢。近年血管外科的發展及內科治療方法的改進,治療糖尿病肢端壞疽已有新進展,截肢率明顯下降。
1. 外科治療
(1)動脈重建術:是治療大血管阻塞引起的肢端壞疽的方法之一,可免於截肢手術。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血管搭橋術。
②血栓內膜切除術。
③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④帶締大網膜移植術。
(2)截肢術:給病人造成終身殘廢,但這是挽救生命的最終手段。
2. 內科治療
糖尿病壞疽的治療應抓住控製糖尿病、防治感染、改善血液循環和治療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等四個主要環節。
(1)綜合治療糖尿病:積極製定治療糖尿病的方案,並同時防治各種並發病,尤其是心、腎血管病變、酮症酸中毒等。
(2)控製感染:應放在治療本病的首位。根據細菌種類和抗藥實驗結果選擇強有力的抗生素,且要適時、足量和采取綜合用藥來控製感染,必要時進行局部切開引流,引流通暢有利於感染的控製。有氣性壞疽時,要根據治療原則進行有效處理。
(3)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凡屬微血管和低位動脈病變而引起的缺血,藥物是主要治療方法。近年采用蛇毒製劑,它具有抗凝、溶栓、去纖、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以及改善微循環等作用,用以治療糖尿病壞疽,有助於改善肢體血液循環。我院應用精製蝮蛇抗栓酶結合控製感染和治療糖尿病,40例糖尿病足的病人取得良好效果。
改善肢體血液循環的其他方法有:
①日本用前列腺素E鬆弛血管平滑肌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壞疽30例,96%的病人病變縮小,但並發靜脈炎。
②封閉腰2、3、4交感神經節:可以消除血管痙攣,對改善下肢循環有一定作用。
③高壓氧艙治療壞疽: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患肢缺氧狀態,使傷口愈合。對慢性下肢潰瘍有效率達86.4%。
④應用山莨菪堿治療糖尿病肢端壞疽:本製劑具有減少毛細血管阻力,抑製血栓素合成,降低全血黏度、減少微小血栓形成,有利於血管疏通及減少實質細胞損傷的作用,故能改善全身和患肢局部的循環以及微循環障礙。副作用有口幹、視物模糊、小便不暢、腹脹、腹瀉等。凡有青光眼、髒器出血、前列腺肥大與心動過速者都是禁忌證。
(4)治療周圍神經功能障礙:臨床應用精製蝮蛇抗栓酶治療糖尿病並發的周圍神經病變,獲得滿意的療效,其有效率達95%以上。臨床和實驗觀察,該製劑不僅能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減輕或消除患肢的疼痛,還能改善周圍神經功能的障礙,也是糖尿病肢端壞疽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