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如何預防糖尿病(2)(1 / 3)

四、正餐2小時血、尿糖測定代替糖耐量法

由於口服葡萄糖耐量測定方法較為繁瑣,多次紮靜脈抽血,對人體創傷性較大,受檢者有時難以接受,故以本法代替,多受患者及臨床的歡迎。

1. 方法:參照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囑患者進平常午餐,準時於餐後2小時采集手指或耳垂血約200微升,用超微量法或血糖儀法測定血糖,同時留取尿液進行糖定性。

2. 結果:正常人正餐後2小時血糖水平波動在3.89~6.11毫摩/升(70~110毫克/分升),糖尿病患者明顯高於此值。

五、胰島素釋放試驗

本試驗就是利用口服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從而刺激胰島β細胞使其興奮,分泌胰島素增加,借以觀察β細胞的分泌功能。

1. 方法:按照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具體方法,按程序定時采集血液標本,同時測定胰島素(In)。

2. 結果:正常人空腹血清胰島素:7~24微單位/毫升,服糖後高峰在30~60分鍾,通常為空腹值的5~10倍,在180分鍾時回落到正常水平。本結果與口服葡萄糖耐量結果大致相同。糖尿病患者胰島素釋放試驗常見有三種曲線:

(1)高胰島素曲線:空腹胰島素水平高於正常人,服糖後胰島素高峰值>100微單位/毫升。本結果多見於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2)低平曲線:空腹胰島素水平低於正常人,甚至測不到或為0,服糖後也無明顯高峰。多見於1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3)延緩曲線:空腹胰島素水平正常或稍高,服糖後胰島素值延遲在120~180分鍾後出現。多見於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4)臨床意義:本試驗用於糖尿病分型、疾病嚴重程度判斷、治療方案的製定及療效觀察。

六、C肽及C肽釋放試驗

C肽也是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物質,初為胰島素前體,稱胰島素原,受蛋白酶的分解而轉化成胰島素和C肽,後以等分子數分泌入血,因此測知C肽水平可了解胰島β細胞的功能。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C肽水平可反映內生胰島素的水平。

C肽(CP)正常生理參考值為1.15±0.45納克/毫升,服糖後或餐後1小時達到高峰,其峰值通常是空腹值的3倍。C肽和胰島素從胰腺中等量分泌入血,故本試驗用以測定胰腺功能。

七、胰島素抗體(In-Ab或Ins-Ab)

正常生理參考值<3.5%。由於胰島素抗體在體內可與胰島素結合,生成一種複合物,從而使胰島素失去活性而影響療效,故測定胰島素抗體可指導臨床治療。當出現胰島素抗體後應采用純度高的胰島素進行治療,如選用人胰島素或單峰純胰島素。

八、糖化血紅蛋白(GHb)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紅蛋白(即血色素)的主體與糖類經非酶促縮合而成的血紅蛋白次要成分,也用HbAⅠ表示。正常生理參考值≤6.8%(另有文獻值為7.0%±0.9%)。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呈平行關係,能恒定地反映近2~3個月以來的平均血糖水平,受檢者空腹與否對檢測結果無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是確診糖尿病的客觀依據,也是糖尿病嚴重程度、療效監測的重要指標,當糖尿病治療控製欠佳時GHb可高於正常人兩倍以上,反之則提示治療控製較為理想。

九、怎樣確診糖尿病及其分型

糖尿病的診斷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第三次報告(1985年)的方案為診斷標準進行製定的,其診斷標準是:

1. 凡符合下列標準之一者,即可確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狀,並血糖升高,空腹血糖≥7.8毫摩/升(140毫克/分升),任何時候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可診斷糖尿病。

(2)空腹血糖不止一次≥7.8毫摩/升(140毫克/分升),也可以診斷糖尿病。

(3)空腹血糖雖然升高而未達到上述標準,應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服糖後2小時內有1次以上≥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可確診糖尿病。

(4)無糖尿病症狀且具備上述標準的某一項又具備下列標準之一者,可確診糖尿病:

①另一次空腹血糖≥7.8毫摩/升;

②同一次OGTT的服糖1小時≥11.1毫摩/升;

③另一次OGTT的服糖後2小時≥11.1毫摩/升。

2. 葡萄糖耐量異常(IGT)的診斷標準:如空腹血糖或任何一次血糖均未達到以上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而OGTT 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升之間,可確診為葡萄糖耐量異常。

3. 除外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具備下列標準之一者:

(1)空腹血糖<5. 6毫摩/升(100毫克/分升)及任何時候血糖<7.8毫摩/升(140毫克/分升);

(2)雖任何時候血糖超過正常,但未達到上述診斷標準,而OGTT 2小時血糖又<7.8毫摩/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