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育兒篇:做個完美媽咪!(3)(1 / 3)

所謂飲食,就是要有飲有食,許多父母認為,寶寶每天的主食就是含水量很高的母乳或牛奶,所以並不需要再補充水分。6個月左右的寶寶飲食來源幾乎完全靠吃奶,如果寶寶奶水吃得已經足夠,體重增長在正常範圍內,每天小便6~8次,尿液的顏色清淡不黃濃,則表示寶寶身體內水分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刻意再喂寶寶喝水了。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寶寶就不用喝水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北方的冬天,由於天氣多風、氣候幹燥、室內溫度偏高等因素,寶寶無論多大,補充水分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許多父母可能會認為反正都是喝,喝水還不如喝奶。如果寶寶奶水喝得不足,每天每千克體重未達100毫升的奶量,且體重增長在正常範圍以下,那麼的確應該多喝些奶。但是,如果在寶寶吃飽的情況下再無端增加奶量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有可能引起寶寶厭食、消化不良等不良反應。特別是在寶寶發熱、腹瀉、失水過多時,更需要減少食物營養素而多補充水分,從而依靠水的作用降低體溫,補充液體,順利排泄有害物質,縮短病程,提早恢複健康。可見“飲”對寶寶來說並不隻是飲奶。

那麼寶寶對水的要求是不是和大人一樣呢?答案是否定的。小孩並不是成人的縮影,寶寶有特殊的生理結構,寶寶的尿液濃縮能力比成人差、利尿速度慢、腎髒保留碳酸氫根離子的能力差、排酸能力有限,所以麵對寶寶喝水的問題就需要十分謹慎,提醒父母在給寶寶飲水時,要注意適時適量合理地補充。

368.尚未開奶時的喂養方案

初為人父母的年輕家長,很擔心自己的寶寶在尚未開奶的時間內出現饑餓等狀況,所以就會選擇用奶瓶喂養寶寶,其實這樣的方式很容易給寶寶造成錯覺,以為這樣的進食方式就是日後的進食方式,所以以後會不願費力地去吸媽媽的乳頭。另外,配方奶有乳糖,和母乳相比,這樣的配方奶中含有甜味,所以寶寶以後不再會愛吃媽媽的乳汁。

很多新媽媽在生下寶寶之後不會立刻開奶,有的則奶水很少,不能滿足寶寶的需求,因此新媽媽會很擔心寶寶的健康,怕餓著寶寶。其實在一般情況下,媽媽的開奶時間大多是在寶寶出生後的1~2周內,在沒奶或奶少的情況下,媽媽最好堅持讓寶寶多吸吮自己的乳房,這樣有利於刺激乳房,以便早日分泌出乳汁。

那麼,寶寶在吃不飽的情況下會不會餓壞呢?其實是不會的。因為寶寶在出生之前已經在媽媽的體內吸取了足夠的營養成分和水分,這部分營養足以維持寶寶堅持1~2天的時間,所以媽媽最好不要過分地擔心寶寶的健康狀況。

369.喂奶中媽媽的正確姿勢

正確的喂哺姿勢包括臥位、坐位,坐位“環抱式”,不管采用哪種姿勢都要保證媽媽心情愉快,寶寶吸吮舒暢,要找到一種既適合媽媽,同時又適合寶寶的進食體位。

坐著給寶寶喂奶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姿勢,媽媽可將寶寶的身體緊貼自己,一手托著寶寶的臀部,一手食指托起乳房,拇指按在乳房上方,但不要太接近乳頭。媽媽要先用乳頭觸碰寶寶的嘴唇,待寶寶的嘴張開後,立刻將乳頭塞入寶寶口中,讓其下唇在乳頭的下方。

如果媽媽比較累的話,也可以采用臥式,媽媽可以在寶寶身體下邊墊上一些柔軟的東西使寶寶的身體受到支撐,這時讓寶寶麵朝媽媽的乳房,媽媽一隻手攬著寶寶的身體,另一隻手將奶頭送到寶寶的嘴裏。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剛出生的寶寶。

370.護理人員的正確姿勢

護理人員是協助媽媽喂哺寶寶的專門人員,在幫助喂哺時,護理人員的正確姿勢如下:

1.坐在媽媽的右側麵

護理人員首先應該選擇好自己和媽媽的位置關係,通常護理人員應該在媽媽的右側。這時,護理人員要騰出右手來安撫亂動的寶寶,在輔助喂哺過程中要放鬆肌肉,不可過度生硬,否則會出現肌肉過度疲勞,引起背痛和手臂的不適感。

2.協調寶寶頭部和乳房的位置

護理人員用手掌根部輕輕托住寶寶的頸背部,四指自然支撐寶寶的頭部,使寶寶的四肢放平,防止寶寶的頭部來回晃動;護理人員的另一隻手,要四指和拇指分別放在媽媽乳房的下、上方,柔和地握住乳房,保證寶寶采取舒適的進食姿勢。

3.配合寶寶含吮

護理人員要保證寶寶的口腔對著乳房移動,最好的方式為將乳頭從寶寶的上唇掠向下唇,以此來引起寶寶的覓食反射。待寶寶的嘴張開、舌頭向下的一瞬間,護理人員要柔和地將乳頭送入寶寶的口內。

371.喂奶中寶寶的正確姿勢

1.防止寶寶的鼻子受擠壓

要讓寶寶的頭部和頸部保持伸展的狀態。在寶寶吃奶時,媽媽要注意加以幫助,用手輕輕地扶著自己的乳房,以防止乳房擠壓到寶寶的鼻子,保證寶寶的呼吸順暢,避免因乳房擠壓影響寶寶的呼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