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例子
筆者的一個朋友,從小就有畫畫的天分,別人都說她將來一定能當個畫家。小姑娘非常高興,憧憬著將來真的做個畫家。可上學後,父母認為畫畫是不務正業,不許她畫,甚至多次將她偷偷畫的畫當麵全部撕掉,邊撕邊大罵不止……
長大後,她參觀了一個的畫展。回到家,她試著拿起筆,想給自己3歲的兒子畫一幅卡通圖掛在臥室的牆上,可是她什麼也畫不出來。拿著筆,看著顫抖的手,她哭了。她多麼希望自己也能拿起畫筆,畫下令她陶醉的美景,哪怕是和小時候一樣畫出她喜歡的圖案裝飾家裏的牆壁。當她向筆者敘述這一切時,忍不住落下的淚水表達了一輩子的遺憾!
現實例子
2005年8月20日,26歲的衡陽籍在讀博士生孟某從研究所教學樓7層縱身跳下身亡。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孟某在遺書中直陳自己選擇跳樓來結束生命的原因是“厭世,精神抑鬱”。
在為孟某的死悲傷、惋惜的同時,我們必須深刻反省:現代教育不僅要培養富有智慧的人,還要培養情感健康的人,不僅要滿足孩子適應自身發展的認知需要,還要滿足豐富多彩的精神需求。然而,如今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仍著重認知能力的培養,片麵追求升學率,忽視情感的體驗和發展,對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缺少關注,忽視了情感的陶冶、意誌的培養、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教育是否成功絕不是憑借學曆的高低,而是受教育者能否健康、快樂地生活。讓孩子自主、自信地生活,比培養他考多高分、上多好的大學重要得多。教育首先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培養,缺少對精神的尊重和對心靈的關注,這樣的教育注定是失敗的。
反省
忽視孩子的個性特點,既違背了教育規律,也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以犧牲靈魂為代價的教育,其代價實在太大了。片麵的教育就是在冒險,太多的事實證明了片麵教育的危害。
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要麵對很多問題,我們的書從開始到現在也在討論這些問題,討論教育什麼,如何教育,反思了許多,也總結了許多。然而,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值得所有人思考: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教育,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目的事關教育過程和方向。教育目的偏了,整個教育的方向也就偏了,以此為基礎的教育內容、方式、手段等也就一同錯了。因此,就算我們懂得了一些先進觀念,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識,學到了一些有效技巧,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教育。
正如一個人趕路,一開始方向就偏了,不論在這條路上多麼努力和高效也是徒勞。同理,家庭教育目的的偏差產生了種種弊端,甚至出現教育異化和反教育現象。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幾種人們普遍認為的教育目的。
糾誤:教育為了考試
這個問題與為什麼學習息息相關。考試是一個檢驗學習的手段,可要把成績看得過重,就會失去學習本身的意義。
在西方國家,學校裏是學什麼考什麼,而在中國卻是考什麼學什麼。早在20世紀初,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一味應試的弊端:“考試所要的必須教,考試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於必不教。”
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獲得能力,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原本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卻因為太多學習本身之外的因素滋生了太多壓力,變成了沉重的包袱,叫人頭疼,令人厭惡。事實上,學習也不隻是為獲得書本知識,許多人對學習的理解過於狹隘。而教育也絕不等同於學習書本知識,應付考試。教育不該把人培養成儲存知識的機器,這樣的機器既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同時也違背了生命的意義。
糾誤:教育為了父母
孩子為了父母而放棄自己的興趣,為了父母而學習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東西,為了父母而放棄自己誌向……一切為了父母,從來沒有自己。教育變成了為父母而教育,為家庭而教育,為光宗耀祖而教育,卻沒有什麼是真正為了孩子的。
這就真的奇怪了,難道,教育不是為了開發孩子本人,造就孩子本身,而是為了毀掉孩子。說到此,自然有人要質疑:“我們花心思教育培養孩子,怎麼會毀掉孩子?”
教育必然有目標、有計劃、有規則,但這一切必須基於孩子的個性特點與天賦才能,如若不然必將事與願違。教育不應該把孩子變成父母想象中的人,而應把孩子培養成更好的自己。教育的目標也不該是把孩子變為第二個別人,而應將孩子塑造成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