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他們的獨特性、自主性,他們的情感、意願、誌向和獨立人格都應受到起碼的尊重。教育必須基於這一切,而不是剝奪這一切。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為了父母的機械訓練中失掉了個性、自主、誌向、興趣,那麼他們就完全丟掉了自我,這不是毀掉又是什麼?試想,毫無好奇與興誌可言的、強製和無奈的學習會有什麼成就,毫無自我與樂趣的、屈從和壓抑的人生又有什麼幸福。何況,正如我們前文討論過的那樣,孩子並非父母的私有物,孩子屬於他們自己,屬於社會,我們教育孩子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自私的親子觀和教育觀是要不得的。
糾誤:教育為了功名
談到幸福,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就是功名利祿。兩千多前“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沿襲至今,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於是乎,便有了這樣的公式:幸福=功名利祿。這種思想時至今日仍有很深的影響力。擁有好工作,獲得高收入看似不錯,但隻有這些,離人生真正的幸福還很遠。
太過功利的教育目的,對考試和升學之外的東西必然不夠重視,於是諸如道德、能力、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婚姻觀等這些事關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都被忽視了。因此,不知多少收入不錯的人,由於人生觀的錯誤、人際關係的失敗、戀愛挫敗,以及婚姻混亂等原因,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非但不高,反倒很低。還有很多人痛舍自己的愛好和誌向,被迫從事他們根本不喜歡的專業和工作,這樣的生活又能有多少幸福。
金錢並非人生的全部,人可以因金錢而獲得物質享受,卻無法因金錢而獲得幸福。更何況,為了功名而進行的教育,到頭來不但使孩子們丟掉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而且就連預想的目標也十有八九達不到。
應試教育的結果,如同千軍萬馬同過獨木橋。當然,一定會有人有幸沒有掉下去,到達了對岸,又有幸沒有在大學畢業時失業,獲得了好工作和高收入。然而,這樣的幸運兒又有多少呢?
即便我們的孩子能夠成為這樣的幸運兒。可惜,人生並不會就此一勞永逸。一紙文憑定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革,將來社會的競爭更是終身的。教育真正應該做的,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而不是滿足於眼前的、暫時的取勝。
應試教育和隻為升學而進行的競爭,即便取勝了也隻是個美麗的假象。更不要說如何去麵對未來的全球化競爭,如何麵對後來者的競爭。
真正的競爭,絕不隻是一代人之間的事,也不隻存在於同齡人之間。學校裏的競爭從來都是同齡人之間的事。可是,一旦孩子們走上社會,他們麵對的競爭對象既有資曆和經驗比他們深得多的前輩們,又將有更有活力的後來者。社會競爭從來都不分年齡、不分地域,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競爭的全球化也是必然。
如果我們的孩子隻懂得學校裏的那一套,隻會讀死書,應付考試,沒有實際能力,沒有創新精神,他們要如何麵對社會中的競爭。
糾誤:教育為了競爭
教育關乎生存與競爭,但教育不該隻為生存和競爭服務。教育為的是讓受教育者獲得真正的幸福。正如真正的成功不在於金錢與地位,以競爭為目的的人生也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有人不解了:“那你說,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雖然,對幸福的認識沒有程式定論,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真正的幸福在於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實現,社會的接納。
一味地競爭,為競爭而競爭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毀滅。競爭的目的如果不是激發上進心,不是共謀發展,而是你死我活,那麼其結果是輸者的毀滅,也是贏者的沉淪——沉淪為競爭機器。因為一旦競爭成了教育目的,其後果必然是不擇手段以求勝出,而將知識本身拋諸腦後,更不要說愛好和潛能。這顯然是危險的,也是反教育的。
教育不是用來競爭和比賽的,而是力求生命的成長。正如美國教育學會主席內爾·諾丁斯教授指出的,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教育是道路,不是劃有界限、劃定目標的賽道。
競爭應作為教育手段之一而存在。教育需要合理競爭,但競爭不是教育的目的。同時,教育本身也應該隻是社會競爭眾多參考因素中的一個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