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孩子生命是遠遠不夠的,尊重生命、成就生命,賦予生命以靈魂才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
我們培養教育孩子,不是為了今天和眼下,而是為了未來。我們今天培養的孩子,要麵對的是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之後的社會競爭。
教育應致力於實現真正的幸福,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應該在於完善人格、實現自我、造福社會。
普遍現象:從奧數蔚然成“瘋”談起
為超常兒童設立的奧數競賽,近年來在我國卻越來越風行,簡直是蔚然成“瘋”。
眾多父母爭著搶著,非得讓自己的孩子上奧數輔導班。筆者甚為好奇,詢問眾人:“為什麼非要讓孩子學奧數?”
眾人回答:“升學需要啊!”
原來,許多中學的升學條件和分班條件依據的正是奧數考試成績。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孩子上到好的學校,分到好的班級,父母們才會對奧數如此追捧。
奧數原本是有這方麵能力的學生的業餘愛好。對於有天分、有潛力的孩子,學習奧數可以提高能力,參加奧賽可以培養興趣。縱覽世界上多數國家,參加“奧賽”的大都是業餘愛好者。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元,在給數學奧賽定位時說:“它是很好的課外活動。通過它,可以學習數學知識,但絕不能增加學生的負擔。”
然而,現在的奧數考試儼然成了升學的工具。在國家取消初中入學考試後,許多中學便將奧數成績自立為門檻。小學升初中也由此演變成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夾縫中的怪胎。
全國各地的重點中學紛紛用奧賽成績作為入學測試的標準之一。許多大學也在招生時,讓奧賽金牌生免試入學。這也正是為什麼許多父母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是否有能力,逼著孩子去學奧數的原因。
當奧數不再是興趣,而變味成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演變為擇校和擇班的敲門磚時,奧數便徹底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正如中科院院士張恭慶教授所指出:將奧數與升學、應試聯係在一起,是與奧數初衷背道而馳的。
然而,對這種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科學,許多學校還有廣大父母都缺乏理性的思考。所有的孩子都上奧數合理嗎?難道不考慮孩子的自身條件?不考慮孩子有沒有這個能力?不考慮孩子的天賦是否在其他方麵?
有關專家認為,隻有5%的智力超常兒童適合學奧數,而能一路過關斬將衝到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頂峰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孩子們的天賦與個性是多樣的,他們中有許多誌向在音樂,有許多天資於繪畫,有許多喜歡文學、自然、體育等等。不顧孩子的天分潛能就讓所有孩子都學奧數,豈不是扼殺了太多孩子!
道理再簡單不過,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在數學方麵有優勢,然而偏偏大有學校將許多孩子的弱勢與另一些孩子的優勢作比較,這是多麼不公平,不合理,不知扼殺了多少孩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後果,我們都該清楚。
反省:怪圈
如今,中國教育普遍存在片麵取材的現象,這使得多少孩子的才華被浪費!基於某一學科的片麵優勢而進行的教育資源分配,又不知道葬送了多少有其他實力的孩子!
多少可造之才,就因為片麵的競爭和狹隘的選拔被無理和無情地淘汰了。而片麵取材這種錯誤的教育機製,更加深了對廣大父母的誤導,使眾多家庭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實際操作不但沒有受益於學校教育的科學指導,反而造成眾多家庭或盲目跟從,或被迫屈從。
於是,在學校錯誤的教育模式和應試教育體係的影響下,許多父母任由這種落後、狹隘的教育機製對自己孩子的殘害,甚至在不知覺中變成了幫凶。
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學校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致使父母們盲目跟從,而父母們的盲從又反過來縱容了學校片麵取材和盲目追求升學率。
一個又一個孩子成了這種惡性循環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