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 3)

我曾經擔任某一全國性鄉村發展組織的指導者。那時,一名任職於某一主要新聞網的記者,大老遠由紐約飛到西海岸尋求我的協助。我們見麵了,也聊過了,就在他起程飛回東海岸的前半小時,我問他是否願意去參觀我們為當地學校所舉辦的計劃。這項計劃的目標,是協助那些曾經遭受性或肉體虐待的中學生,重新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令人興奮的是,這項計劃效果出奇的好,而且搜集到有意義的資料,支持我們即將發表的新觀念。因此,我們全體工作人都期盼可以透過這名記者的報導,讓更多的孩子受惠。

他對於我們誠懇的邀請,以及和工作人員、參與者的麵談印象深刻,但最後他還是拒絕采訪。他看著我說:“我們的新聞網不會報導好消息。我們銷售的是受害者、性和暴力,如果不是這些,就不可能被播放。我們隻提供觀眾期望看到的消息。”

沒有錯,事實是如此,真理卻又是另外一回事。猶如威廉?藍道夫?哈爾茲證實在美西戰爭中,能解開人民的疑惑,最大功臣是大眾傳播媒體一樣。新聞和娛樂媒體之於社會的影響力,會比我們之於它們來得深遠。不幸的,我們已經被安排在進行犧牲者遊戲的情境裏。

全然接受生命的責任,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是一項挑戰。比起成為真正的自己,感覺自己能力不足仿佛容易許多。加入一個成長團體,和那些自覺無力的人一起相互憐憫,會比承擔起全部的自我責任容易許多。

其實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但有一次,我訝異地察覺出,自己被許多麵他人的鏡子所圍繞,而且那些人還一直在挑剔我的種種過往。這種領悟如此震撼人,從那一刻起,我明白了,自己才是唯一可以推動生命往前邁進的人,不論我對於這項職責如何惶恐。

生活模式的轉移

閱讀本書,表示你有意拓展安樂小窩的範疇。因此,了解社會生活模式的轉移,將有助於你從眼前的既定事實退出,進而邁入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社會存在著舊有的生活模式,舊有的生活模式是由許多教條組成,例如將自己的生命和現況怪罪給別人。偶爾我們會采用這套模式。當然在那段期間,我們不會接納個人、現狀和情感的全部責任。

在舊有的生活模式中,我們也在依賴他人給予自己慰藉、治療和娛樂。我們之所以責怪他人,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符合我們心目中應當扮演的角色,比如:他們應該活得快樂,並不時給予我們鼓勵、深愛我們等等。當然,我們對他人的要求數也數不盡,但簡短來說,就是他人必須承擔起“我們自己的生命”,相對的,我們也把自己生命的責任交付到別人手上。

其實,那些時常跟我們相處的人,都是能夠和我們一塊產生共鳴和提供借鑒給我們的人。從他們身上,我們見到有些是自己不願意見到的部分。想想,有多少次我們刻意躲避他人,去跟另一位也是抱持鴕鳥心態的人交談?我們又有多少次遠離一段人際關係,去和另一位也是具有同樣難題的人建立情誼?

如今,我們的生活模式改變了。我們必須負起自己的全部責任。新的生活模式會賦予我們力量,同時也給予生活無限選擇的自由。另外,它也能夠拓展我們的安樂小窩,因為截至目前,我們尚未習慣於自己的力量如此豐碩。有時我們會察覺出,自己內心的那個安樂小窩正麵臨挑戰。

因為,“自我”反對我們改變,即使改變有益於我們。所以,我們內心的安樂小窩正麵臨著挑戰。畢竟,我們習慣於不自在,而且也學會如何在痛苦中反應。再者,我們將察覺自己正在體驗“趨避衝突”(當兩種動機衝突的時候,某一動機滿足了,將使另一動機受到挫折,就像年輕女孩想離家出走,脫離父母的掌握,但又想回家接受父母的嗬護一樣)的矛盾。

另一方麵,承擔起生命責任帶來個人的自由,而這種自由伴隨著喜悅。我們大多數人已經界定自己隻能接受偶爾的喜悅,至於長期接觸,對自我來說是一件有威脅的事。為此我們的自我響起了喜悅的警鈴,但接著我們又變回原來的焦慮。

接下來,是比較舊的和新的生活模式。

◎舊的生活模式

即我們最常運用的教條——活在受害者的心態中;對現狀感到不滿,為此經常責怪他人;對生命,我們采取忍耐的態度,而且自覺與他人隔離;運用大部分的精力,壓抑和否認我們自己的情緒與體驗;倚賴外在因素和其他人,以求得自己的慰藉、治療、娛樂和力量。

我們常會將情緒評斷為正麵或負麵,也希望避免那些痛苦的情緒,不過它們卻又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不時會跟自己戰鬥(當然,也包括和他人的抗衡)。

在舊的生活模式中,我們對於經驗、情感的正麵和負麵批判,都會造成往後的惡性循環。因為一再想嚐試辯解自己對於情緒的負麵批判,於是,我們不斷重複體驗痛苦。我們企圖消弭不愉快的情感或經驗,而不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把情緒胡亂地塞在一塊),或者以不安全的方式表達情感。

例如,我們會對生命保持緘默、變得退縮而非積極解決自己的問題、偷偷摸摸隱藏被動和具攻擊性的行為,以及借用酒精和毒品逃避問題。倘若這種生活模式仍持續下去,我們則有可能會從事暴行、藥物濫用、自殺傾向、厭食症或者其他自我虐待的行為。

以上這種種行徑,都起因於不正確的觀念。有些人因為相信恐懼會帶來暴行,所以對它敬而遠之。另外,也有人臆測,恐懼的結果會產生羞赧的個性,於是產生鴕鳥心態。

采用舊的生活模式,我們會認為有必要糾正或改變自己。於是,我們會過度分析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許,我們會花費好幾年的光陰,研究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是否起因於被虐待或忽視。此外,我們會對自己標上受害者的記號,因為我們臆測某人或某事必須為現狀負起責任。但隻要時機一到,我們還是得鼓起勇氣,探索生命的下一階段。去感受我們內心的情緒,尤其是那些曾經被壓抑的情緒。

◎新的生活模式

即我們正在努力的目標——對生命負責;活在一個具有創意的心理狀態中;知道如何自我慰藉、治愈和增強自己的力量;可以全然接受眼前的一切,但也能事先洞悉下一秒的種種;張開雙手擁抱生命。再者,不論對自己或者他人,我們都感到有股聯係感;曉得每一個人都可以如同我們一般,選擇成為整體、真實和生龍活虎的自己;準許自己感受和表達情感,同時明白如何以安全和具有組織性的方式表達。這種生活模式不但增強我們的力量,同時會給予自由,以感受真正強而有力的自我。

采用新的生活模式,我們將明白,生命中所有的體驗都有其獨特目標。深刻明了、痛苦隻不過是警鍾,因為期盼現狀有所不同,我們才會視它們為苦痛的體驗。然而,一旦整合過由體驗獲得的智慧,我們再也不會感受到苦痛的存在。

另外,我們不會再繼續否認或反抗自我,因此,並不覺得有必要糾正或放棄自己。

我們將不批判自己,也可以說,是全然接受了自己的全部特質。要知道,一旦不再和真正的自我相抗衡,一旦接納了屬於自己的特質,就會給自己帶來自由。

這表示新的生活方式將賦予我們新的力量,而你就是全部,並非隻是一半的自己。我們也將全然挑起生命的責任,自重、自愛和自信,使生命持續發揚茁壯。

隨著我們對生命生出勇氣,容許自己完全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再也不冀望未來和現在的一切差異,也不會將過去所發生的事與眼前正在進行的種種相互混淆。姑且不論這項新舊生活模式的好與壞,它們兩者均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與經驗,況且,完全體驗過舊有的生活模式,也是全然體驗新的生活模式的不二法門之一。

另一方麵,這兩種生活模式都能提供我們智慧,而且彼此不應當相互對立。舊有的生活模式是以恐懼為依據,而新的生活模式則是以自愛為基礎,因此,有時我們會選擇其中一者,但其他時候,卻又采納了另外一者。一旦我們可以有意識的選擇,又不會對自己的決定與選擇做出任何批判時,洞察力和理解力會油然而生。

對我而言,舊的生活模式會帶來許多驚人的禮物。事實上,在參與新的生活模式前,必須先完全體驗舊的生活模式。唯有如此,才知道身為犧牲者的感覺和樣子如何,以及該怎樣才能走出這類陰霾。緊接著,當我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可以麵對這兩種生活模式時,我感受到兩極化的兩端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