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情緒是我們學習、認識更多自己的捷徑,唯有借由它們,才足以使自己過得更加圓融。況且,釋放任何情緒或經驗的唯一方法就是擁抱它們,與此同時,當然也不給予任何無謂的批評。因為明白每一個人都在學習,所以我們不會責怪任何人。一旦我們知道所有人都盡了最大的力量,讓生命更加圓融後,心中會更加釋懷。

遠離受害者的角色

學習承擔起生命責任以及遠離犧牲者的角色而得到個人自由,這兩者都是生命的重要課題。唯有在真正做到這兩點時,我們才會以喜悅的心情遊曆生命。基本上,我們必須遵守的事情是,提高意識警覺,並在沒有批判的情境下,留神觀察自己“趨避衝突”的行為。當然,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的學習方向是一再被修正,且跟隨著成長而前進的。

首先,我們之所以感到受迫害,是因為沒有留意到自己在情境中所擔任的非常角色。如果能夠變得比較有意識,我們會更清楚自己的表現。基本上,我們對別人的愛,並不會寬容到允許幹涉我們的生命。我們向來不明白,別人也需要自由來犯錯和成長。

倘若想完全脫離受害者的角色,必須經曆一連串的事件和領悟。剛開始,我們會相當無意地責怪他人,之後,卻又能察覺自己並沒有承擔起生命的責任。因此,我們看見自己的“趨避衝突”行為,以及那些自己所害怕的事物,比我們本身還要強而有力。最終,他們會理解自己如何緊抱著舊有的生活模式不放,以及怎樣認同自己軟弱無力。

現在,自我反省的時刻到了。我把自己定位在哪裏呢?倘若我將自己的不愉快嫁禍給別人,這會比承擔起生命的責任來得容易嗎?我得從這件事學到什麼,才不會再次麵對雷同的體驗,徒增生命的苦痛?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為我們提供清楚且明白的認知與指引。

生命的本質,說穿了就是一連串的幻想。總有許許多多的事件發生在前頭,為此,我們感到迷惘,甚至希望可以掌控一切。不過別忘了,盡管我們的恐懼一再出現,信心卻永遠不枯竭。

有什麼事需要原諒?

有時,我會回過頭去重新省思一件事情。好比有一次,因為珍妮處理事情的方式,讓我感到深受傷害。她當時承受了莫大的壓力,設法想與自家人一同突破困境。我們的問題在於,我以為她會直接尋求我的協助,結果她沒有,她選擇了平靜過自己的生活。因為這件事,我發現自己心情變得紛擾不安。

事後我回過頭去看,冷靜客觀地省思,才恍然明白,如果我在那個時候對自己的愛足夠的話,一定不會覺得受傷害。我了解到,自己是如此的渴求掌控事情——想依著心中的期望擁有它們,但卻反過來受製於自己的欲望。坦白說,我從珍妮身上得到寶貴的體驗,畢竟,那時候她有必要在沒有我的幹預下,獲得成長的自由。

當時連續好幾周,我的心情都維持在憤怒和生氣的狀態中。當然我也明白,在某些方麵,自己仍未從經驗中得到智慧。相當諷刺的是,盡管很久以前,我就修習過有關自我接納的課程,但卻又感到被迫害。

最後我總結,如果處於以下這兩種情形,我們的情緒依舊會是憤怒的:尚未從經驗中學到智慧,或者想要為難他人來保護自己。可想而知,為了保護自己而為難他人是行不通的。在真實的世界,我們確實會利用經驗,作為逃避生命責任的借口。但我們必須明白,自私的心態會為了眼前的情況而責怪他人。

此外,這項經驗也使得我思索有關“原諒”的基本定義。根據《韋氏新世界字典》說,原諒即是放棄怒氣。由這定義可得知,是別人做了對我們有害的錯事,而我們放棄對他的怒氣。但身為個人,且又過著社會群體生活的我們,確實也需要別人做錯事,才得以不時糾正自己的行為。

當每個人都單純擁抱與生俱來的力量時,社會將被自由的氣氛籠罩。這種轉變,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改變了生活模式。個人的轉變會相互傳染,於是,一傳一,十傳百……每個人都彼此聯係在一起。

關於這種現象,我們已經從科學家的研究報告中得到證實。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是居住在島上的猴群。結果他們肯定地指出,當某一隻猴子開始在進食前洗滌水果後,緊接著,住在同一島上的其他猴子起而效尤。基本上,社會變遷始於少數的個人,然後彼此相互留意、感染。

倘若擁有全然的力量麵對生命,我們對別人就不會一味苛責,更不必談原諒的事。況且,在明了生命的運作後,我們會明白周遭的人、事、物是如此十全十美,根本不應該被責備。我們有必要提醒自己,不要期盼別人“該怎麼做”。

原諒並非慈善行為,而且我們如此做的動機,也不是起因於帶給別人利益。我們之所以原諒別人,坦白說是因為生氣和憤怒已經讓我們精疲力竭,而且造成肉體上的疾病。相對的,“原諒”讓我們不再因為痛苦的經驗或舊的生活模式,而一再自我批判。

從批判轉移至內省

如果意識到自己正在責怪別人,或者沒有承擔起生命責任,我們也沒有必要自我責備。因為,那些熟悉的生活模式,都隻不過是我們的好朋友。一旦我們有意識地打開心胸接納個人的改變,生活模式會主動跟著不同。反之,自我批判隻會一味拒絕改變。一旦我們自我批判,就等於在創造自身的監獄。在監牢內,我們會吹毛求疵,不斷地自我批評和傷害。

留意如何批評他人,進而自我覺醒,這是很要緊的事。

當我們將心智打開,接納那些由經驗中獲得的智慧時,生命最深奧的改變就會產生。其實,一旦想改變既定的生活模式,我們的內心會產生變化。另外,我們還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在改變的過程中,我所擔任的角色是什麼?責怪別人,為什麼比成為真正強而有力的自己容易?如今我該學習哪些事,才不會再碰上這類的事?

一旦感覺和表達出情緒,我們會特別感受到,一股新的精力正在體內旺盛地流動著。

於是,我們開始留心生活,不再為別人而大失所望。

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過活。當把心思放在生命的旅程並且深愛著自己時,我不可能有多餘的精力來批判別人的行為。此外,我也不會期盼別人能夠吻合我的需求。至於那些讓我們發怒或生氣的幻象,正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媒介。將這些幻象比喻為指南針,經由它們,我們才知道何時該拓展安樂小窩了。

每次企圖批評別人時,我們得戒慎恐懼,詳察其中的原委,如此不但做到了自省,還能提早防範。我們明白這一切就是我們生命的借鑒,可以為生命帶來更多的喜悅與力量。

品味問題

1.你會嚴厲批判自己的哪些領域?

2.對你而言,自我創造的牢獄是什麼樣子?

3.過去的經驗,有哪些是你現在還繼續在批判,而非已經利用它們獲得更多的力量和自愛的?

4.倘若明白生命中沒有事情需要被糾正或更改,它們都有其獨特的目的,那麼,這個領悟有帶給你較多的自由嗎?

5.一生中,你比較容易責怪別人哪些事?換句話說,你並未擁有全然的力量麵對生命。

6.一生中,你比較願意承擔哪些自我的責任,而不會因為自己的人格特質與處境一味責怪他人?

7.你比較容易感受和表達哪些情緒?

8.大約描述有哪些安全和有組織的方法,可以用來表達工作上的挫敗感。比如:

①捶打或捏塑放在抽屜內的一小塊陶土。這方法可以讓你一邊正常地工作,同時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②開會或坐在辦公桌辦事時,你全身的肌肉通常處於緊繃的狀態。因此,請花幾分鍾做做深呼吸。在每籲一口氣之後,緩緩吐出空氣,借此即可釋放全身的緊張和降低承受壓力的程度。必須留意自己並非在否認緊張和挫折感,這隻是表達情緒時安全和有組織的方法。現在,你是不是感到擁有較多的精力和比較不緊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