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批評和自我肯定
當鬧鍾在清晨七點響起時,我睜開雙眼起床了,並且聆聽收音機裏整點的新聞廣播:
“今天的實時新聞:關於商店搶劫的最新連線報導。日前確定三名蒙麵歹徒,在地下鐵附近總共搶劫了八家商店。
“今天早上大約五點四十六分的時候,一艘即將靠岸的船隻在港口外海漏油。汙染的海麵超過十六英裏寬。
“昨天下午,有一名歹徒在州政府挾持五十七名工人當人質,直到今天早上六點十二分歹徒被擄獲後,才正式告一段落。
“今天天氣晴朗,同時也相當炎熱!明天開始會有雷陣雨。稍後,我們會有更詳實的報導。”
拒絕擁有自己的力量
自有文明以來就存有的虐待、暴力、犯罪和汙染問題,如今更加明顯,以致有越來越多人尋求谘商輔導,或加入一些成長團體。比起以往,有更多的人想深入理解生存的意義。
於是,他們在尋求“生命意義”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多理解和處理有關個人的問題。
甚至,那些已經在個人或事業上得到成功的人,也會期望能夠擁有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另一方麵,今日社會的變遷也反映在商業交易上。
下列的表格,比較了上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商界研討會上的熱門話題,借此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這是我多年來在研討會上收集來的資料。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參與者,最常描述他們期望可以擁有更多諸如下列的事物:
情愛、健康、金錢、成功、友誼、遊玩、喜悅、刺激、更多的權力、智慧、生產力、理解力、意誌力、合宜的社交生活。
由此可知,我們會尋求更多的機會,去體驗那些自己注重的事物。雖然我們迫切希望個人成長和擁有力量,卻忘了自己隻是向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認清問題的根本。
在我的工作上,經常碰到那些被我稱為是“低自尊”的人,也常見到所謂的工作狂、完美主義者、過度好勝和尋求外在肯定的人。以我個人為例,當我自尊心低落時,會有以下的特質:降低欲望、退卻,行為似乎遭到社會或藥物的毒害。
因此,在接下來好幾年內,我嚐試過許多可以增強個人力量的技巧,從培養自信,到自我表達的課程均有。到最後我才明白,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低自尊”這回事,一切隻起因於我拒絕擁有完整的力量。
那麼,哪些事會阻礙我們的自我實現?
◎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是造成內心混亂的最主要原因。它會阻礙我們個人的成長,也會讓我們一再以錯誤的方式看待生命。自我批判即代表我們不認同自我。
我們是自己最嚴苛的挑剔者。不論何時,我們總會一直批評自己和貶損自己,如此忙著挑剔自己,根本沒有時間或精力來評斷他人。
請想一想,我們對自己的批判是如此荒唐。我們隻要對自己負責即可,況且,我們的生命並不是用來取悅他人,生命的目標是學習與成長。倘若沒有冒險,沒有遠離那溫暖舒適的小窩,我們又如何成就任何事?就是這股自然天成的本性,造就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錯誤事件。因此,失敗才是我們成功的關鍵。猶如日本諺語所言:“在跌倒七次後,第八次即是站立的契機。”
想想看,不時質疑別人對我們外表或舉止的看法,是多麼不合理的行徑。我們為自己設限的範圍在哪兒?如果在進行隱秘的個人事件時,我們不要求他人對自己評判,那麼處於公眾的場合中,為什麼我們會期待或者允許他人如此做?
◎不去體驗情緒
情緒是行動的力量,並且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在感受情緒時,我們猶如嬰孩一般純潔。嬰孩會一會兒笑、一會兒哭,一直重複著這麼表達,絲毫沒有批判、沒有成見。看起來情緒不過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生活則是他們專心致力的目標。所以,壓抑情緒是在束縛對於生命的熱情。
我們有兩種選擇:其一,甩開可以使自己生命豐富、壯碩的有利工作(情緒);其二,隻隨波逐流(社會價值),即使海浪衝擊(情緒)使得我們心生震撼,卻一再對自己撒謊,不願麵對內心真實的感受。不過,你知道嗎?壓抑情緒和以下行徑有直接的關聯:犯罪、肉體疾病、藥物濫用、孩童虐待、家庭暴力及其他社會問題。
◎沒有具備好應有的力量
所謂具備自己的力量,指的是我們有意識地為生命做決定和選擇。一旦喪失這股力量,我們就會期待他人的眷顧,期待別人為我們解決問題。然後,我們會因為生命種種的不如意,而去責備周遭的人、事或物。
阻礙自我實現的最大因素,是我們並不期待自己成為那位真正強而有力的自己。說穿了,我們並不希望承擔起生命的全部責任,即使在不可能犯錯的情況下也是如此。生命如同秋千,我們要不是在瞬間捉住它,就是任由它蕩到我們的背後,再重新試一回。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曾經有過失敗的體驗,接下來一定會有很大的驚奇在前頭等著我們。
◎評判體驗
通往痛苦的道路上,充滿我們對自己的評斷和期望。一旦我們對自己的經曆做出批判,就會有某人(自己或者別人)成為責罰的對象,似乎這個人必須為眼前的種種負責。此外,評斷經曆也會造成內心極大的衝突,因為這種作為與現有的環境相抗衡,阻礙了我們從經驗中吸取智慧的能力。
現在就是我們擁有自個兒的力量和認同自己能力的時候。
除了體驗自己的情緒和不給予任何批評外,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事。
另外,沒有任何事情需要被糾正。生命中的每一項經驗,都有其作用與目的。
本書提及的一些技巧和策略,將能夠賦予你力量以處理自我疑惑和恐懼感。通常,自我疑惑和恐懼感,發生在我們花費力氣麵對新挑戰的時候。所以,請務必記得,恐懼是你獲得新力量不可忽視的來源。
為什麼我們害怕?
傳播媒體不時會發布有關受害者的消息,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也都沉溺在“受害者遊戲”中。為什麼會如此?畢竟,要我們去責怪他人,比承擔自己的成長和學習來得容易許多。不論是譴責交通阻塞造成我們遲到,或者責怪他人的尖酸使我們內心受創,這兩者都在進行受害者的遊戲。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力量,不過,猶如整個社會的風氣一般,我們都太沉溺於無力感的情境中。為什麼我們如此害怕體驗,成為真正擁有力量的自己呢?是不是因為我們對力量的定義出了什麼差錯?
《韋氏新世界字典》如此定義“力量”:有能力執行並實現活力、體力、影響力和公權力。顯然,這些特質都屬於內在特質。就像我們隨時可見的,某些人在獲得晉升後,得到了執行公權力的權責,但卻沒有辦法在這個職位久待,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勝任。
我們的社會誤以為那些具有力量的人,有一股淩駕他人的氣勢。這種看法指的是外在公權力。比如,某人晉升到一個可以管束或操控他人的職位時,在他下麵的人必須遵照他的一切吩咐行事。然而,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一個人若想獲得全部的力量,必須先讓別人喪失力量。事實上,唯有心中感到不安的人,才會認為有必要駕馭他人和削減他人的力量。
這樣的想法,其實直接反映了社會對於力量的扭曲意象。坦白說,絕大多數的人自覺軟弱無力,並且害怕外人知道這回事。但那些我認識最具有力量的人,卻從不忌諱表達脆弱的心靈。這些人都擁有安全感,因此,不論對自己或他人,都相當真實和誠懇。他們對自己相當坦然,根本沒有必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或者做一些可以獲得外在認可的決定。或許,他們並非一直受到他人的愛戴,但大致說來,他們對自己是尊重的。
優質的力量源自內心,並包含下列特性:親切溫柔、熱忱、敏銳及執著和穩定的能力。當然,它也包含成為真正自我的能力。相對於這股優質的力量,“駕馭他人”的力量源自於自覺力量不足,想借由命令他人來獲得外在的權勢和肯定。
一旦明白自己真正擁有的力量有多大,才會知道下一步應該要全麵接納。和承擔起生命的責任。可惜的是,社會上的所有訓練課程與這個觀念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