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2 / 3)

禪師停下來,說道:“我走在雨裏,你卻躲在屋簷下麵,而簷下又無雨,你何必需要我去度你呢?”

信徒聽到禪師如此這樣說,便立刻走出屋簷,站在大雨中說:“我現在已經在雨中了,你應該可以度我了吧?”

禪師說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沒有淋雨是因為我帶了傘了,而你淋雨是因為你沒有帶傘。確切地說,不是我度你,而傘在度我。如果你要度,不必找我,請你自己找傘吧!”

那信徒在雨中被淋得渾身難受,便說道:“不願意度我就早說呀!何必要繞這麼大的圈子呢?我看佛法講求的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

禪師聽到此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想要不淋雨,就必須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所幹擾的。雨天不帶雨傘,一心隻想著別人一定會帶,自己一定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的,這種想法是害人的,總想依賴別人,自己又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什麼也得不到。每個人都有本性的,隻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也不去尋找,隻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的潛在的資源,僅將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如此怎麼能夠得到成功呢?”

信徒聽罷恍然大悟……

在生活中,我們何嚐不是如此:一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求助於父母、朋友、同事……我們以為他們都是生命中長長的路,認為他們是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人,一旦得不到幫助,便心存抱怨,萬分沮喪。殊不知,他們隻是生命中短短的一座橋,甚至一個過客,不是自己可以長久依靠的肩膀。

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凡事皆是自作自受,唯有自己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未來的一切。凡事也要靠自己,別人是替代不得的。

在生活上做一個獨立自強的人

陽陽是家裏的獨子,父母對他一向疼愛有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走路了還是讓父母抱著,別的小朋友都可以獨立上學了,他還需要父母接送。

懶得動手又不愛動腦的陽陽勉強上到初中畢業,不上學了就需要下地幹活,可父母心疼他年齡還小,不讓他幹活。陽陽也懶得動彈,每天不是躺在家裏就是出去遊蕩。他覺得有父母在,自己不用操心。就這樣,家裏的重擔都落在了父母的身上。因為過於操勞,父親一年後過世了。可陽陽還是沒有什麼改變,他想著這不是還有老媽嗎?

陽陽又過了幾年遊手好閑的日子,老母親也離開了人世,這下子他懵了,這可怎麼辦呢?很快他就想開了:“我是這村裏的人,村裏人總不能看著我餓死吧!”於是,他每天就東家蹭一點,西家要一點。剛開始,大家看著他可憐,給他點吃的喝的,可時間一長,大家也不願意再幫他。村裏人勸他:“你有手有腳,不憨不傻,自己去找點活幹。”

沒辦法,陽陽隻好去投奔鄰村的表哥,表哥看他的樣子,也不會幹啥,就為他找了一份在建築工地打零工的活,每天管三頓飯,還有20元工資。晚上睡在水泥地上,飯菜也很簡單寡淡。沒幹一個星期,陽陽就從工地溜走了。從小就沒幹過重活累活的他,哪吃得了這種苦。

好心的表哥又給他介紹了幾份工作,可髒活累活他不願意幹,體麵的工作他幹不了。後來,幹脆賴在表哥家裏白吃白住。表哥見他這個樣子,僅有的一點憐憫之心也沒有了,將他趕出了家門。

陽陽四處流浪,沿街乞討,後來凍死在一個冬天的雪夜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