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利用地物特征判定方位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獨立樹通常南麵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樹樁上的年輪線通常是南麵稀、北麵密。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朝南開。建築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麵融化得快,北麵融化得慢。大岩石、土堆、大樹南麵草木茂密,而北麵則易生青苔。

在野外迷失方向時,切勿驚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來,冷靜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用可利用的標誌重新判定方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到原出發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後,應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向什麼方向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容易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中尤為重要,因為道路和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建的。

如果遇到岔路口,令人無所適從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先走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路,也不會偏差太遠。

二、複雜地形行進方法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及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要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行進時,能大步走就不小步走。這樣幾十千米下來,可以少邁許多步。疲勞時,應用放鬆的慢步來休息,而不是停下來。

攀登岩石基本方法是“三點固定”法,即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另外的一手或一腳,使身體重心上移。手腳要很好地配合,避免兩點同時移動,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攀登岩石時,應對岩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確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線。

攀登山坡攀登時,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坡度大於30°時,一般采取“之”字形攀登路線。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在行進中不小心滑倒時,應立即麵向山坡,張開兩臂,伸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的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援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麵朝外坐,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涉渡河流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細觀察後再確定渡河的地點和方法。山區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溫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應當用一根棍子支撐在水的上遊方向,或者手執重石頭。集體涉渡時,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環抱肩部,身體最強壯的位於上遊方向。

三、采捕食物的方法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後再采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這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後才能真正掌握。

目前,世界上人們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蟲、螞蚱、湖蠅、蜘蛛、螳螂等。雖然人們對吃昆蟲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保持體力,不防一試。但是要注意,一定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疾病。

采集可食野生植物我國地域廣大,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種左右。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炒食或煮食。

一般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掌握野外生存的知識。這裏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供緊急情況下使用。將采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四、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獲取飲用水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挖掘地下水,另一種是淨化地麵水。

通常雨水可以直接飲用。下雨時,可用雨布、塑料布大量收集雨水,也可用空罐頭盒、杯子、鋼盔等容器收接雨水。

當沒有可靠的飲用水又無檢驗設備時,可以根據水的顏色、氣味、溫度、水跡,大概鑒別水質的好壞。

▲找水和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3周,但沒有水,3天都活不了,所以要優先考慮水的問題。

▲找泉水源 首選之地是山穀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幹涸河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沉濾水 在海岸邊,可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收集雨水 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布,四周用黏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飲用時,必須做到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凝結水 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塑料袋,葉麵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跟蹤找水 隨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植物中取水 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幹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日光蒸餾器 在幹旱沙漠地區,在相對潮濕的地麵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麵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五、野外生火

火有很多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可以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幹衣服;可以使薰過的肉食保鮮較長時間;可以嚇跑造成危險的野獸;可以用它產生的煙霧驅走害蟲;可以鍛燒金屬打製工具……所以應當學會在野外生火。

▲尋找易燃引火物:如枯草、幹樹葉、樹皮、鬆針、鬆脂、細樹枝、紙、棉花等。

▲撿拾幹柴:要選擇幹燥、未腐朽的樹幹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鬆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麵的木柴,其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幹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麵輕輕放上細鬆枝、細幹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製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屋頂形,也可利用石塊支起幹柴或在岩石壁下麵,把幹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麵放置引火物後點燃。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麵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火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麵架些幹柴後,點燃引火物引燃幹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幹柴還未燃起,則應從幹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幹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