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憤怒足以燃燒一切(1 / 1)

沒有憤怒,活得瀟灑。

憤怒不僅僅是情緒上的發泄,更是讓人的心靈變得醜惡的罪魁禍首。憤怒不但會讓人自亂陣腳,更會讓人滋生仇恨。

有時候,因為憤怒,一切理智都將燃燒殆盡。人們一旦失去了準確而理性的判斷,隻會走向危機。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夠克製住情緒不憤怒,那麼你就能夠保持理性的思維,就會避免一切危機和絕境。

憤怒於我們百害而無一利,對改變自己的困境和現狀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還有可能因為憤怒產生的慌亂而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我們唯有保持平和的心,不憤怒,才能進行最客觀而理性的思考。

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莊公雖然身為君主,卻不被自己的母親喜歡和看重。原來,她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難產,差一點兒丟了性命,為此一直認為他是個不祥之人。

鄭莊公有一個弟弟叫共叔段,非常受母親的寵愛,母親還試圖勸說鄭莊公的父親把王位傳給他。最後,雖然她的勸說沒能成功,但仍然十分袒護小兒子,想盡辦法為小兒子謀取權力和地盤,甚至還要求鄭莊公把京城一半的土地分給共叔段。對於一個君王來說,怎麼能容忍這樣無理的要求呢?但鄭莊公沒有一點兒憤怒,答應了這個要求。

在許多人看來,他對此應該憤怒,他也有權憤怒,同是母親的兒子,自己卻沒有感受過絲毫的母愛,還受到了母親這樣的排斥;他應該憤怒,憤怒自己的母親幫著弟弟滋生謀反忤逆之心,但是他保持了自己的理智,決定不動聲色。然而,他的處處妥協不但沒有換來母親的不忍,反而使她更加張狂地幫助共叔段擴張權力。

當朝臣子有的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勸鄭莊公討伐共叔段,但鄭莊公隻說了一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終於,在他母親和弟弟意圖謀權篡位的陰謀顯現之時,鄭莊公一舉討伐,拿下了共叔段。

憤怒不能改變任何既定的事實,如果這個事實讓人憤怒,那麼就要學會平複心中的憤怒,因為憤怒不能幫你找到任何解決方法。比如,人們常常因為誤會而感覺到憤怒。其實隻要將心放寬一些,讓心變得平和一些,自然就能解開心結,不會因為憤怒而做出錯誤的行為。

西晉司馬炎當朝時期,有一名戰功顯赫的將軍叫石苞。曆朝曆代,手握兵權的將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也非常容易招致君主的懷疑,石苞正處於這樣的位置。當時天下大亂,還並未統一,吳國也占有一席之地,經常進犯西晉。石苞作為當朝大將,為了防止吳國進犯,常年駐守邊防。

正所謂山高皇帝遠,更何況他手握兵權,這就給了小人以可乘之機,那些妒忌石苞的人便開始在他背後汙蔑詆毀。其中一人就是王琛,他對司馬炎說石苞懷有二心,有謀反的意圖。恰逢這時,信奉風水的司馬炎聽到了一名風水師的預測,說邊防之地將有大將謀反。如此一來,他便開始懷疑石苞。雖然石苞曆來是個靠得住的人,但處在君主的位置上,他不得不防。

沒多久,司馬炎收到了吳國將大舉進犯的消息,此時石苞派出的探子也給他帶回了同樣的信息,於是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部署備戰上。

沒想到這更增加了司馬炎的懷疑,因為敵人來犯的消息還不曾傳出,而石苞此時部署備戰豈不是為謀反做準備?於是司馬炎集合了自己的軍隊前去征討。一心為國卻遭到君主懷疑的石苞遇到這樣的情景當然應當憤怒。但理智戰勝了憤怒,他還是平複了自己的心,然後放下武器,獨自出城,沒有任何反抗,也沒有任何反駁。

司馬炎並不是一個昏君,他在得知此事後進行了一番思考。原本石苞謀反就隻是一個傳言,但如果他真的要謀反,又怎會不戰而降呢?而且直到最後,吳國的援軍也沒有趕到。如此思考過後,司馬炎終於解除了對石苞的誤解。

其實,石苞當時手握重兵,一旦憤怒,完全是有能力將誤解變成現實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及時平息了心中的憤怒,所以才能進行理智的思考,最終找到證實自己清白的辦法。

憤怒足以燃燒一切,憤怒是一把自我毀滅的大火。隻有看清了形勢,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要想做到不怒不亂,就要平複心中的怒火,心寬一點兒,便能平和一點兒,便能抑製住自己心中的憤怒,讓頭腦一直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