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枯榮隨緣(1 / 1)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如何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使自己的日子過得順心而滋潤呢?我們不妨靜下心來,保持一顆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即對待周圍的環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對周圍的人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氣定心寧,閑庭信步。

藥山禪師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智者,他有兩個徒弟,一位是雲岩,另一位是道悟。

有一天,藥山禪師帶著雲岩和道悟出遠門。行到某處的時候,他見一棵樹長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樹卻隻剩下枯黃的枝葉,便想借機示教,於是便指著兩棵樹問道:“在你們眼中,哪棵樹更好?”

“當然是茂盛的那棵樹好了。”雲岩搶先作答,“榮代表著欣欣向榮,是生命的象征。”

“枯的好,”道悟爭辯道,“枯,萬物歸天,一切皆空。”

藥山禪師但笑不語。這時候,旁邊走來一個小沙彌,於是藥山禪師又問了問小沙彌,道:“這樹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隻見小沙彌淡然一笑,回答道:“榮的任它榮,枯的任他枯。”

好一個“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小沙彌心底的那份從容、淡定、寧靜,顯露無遺。無論外界怎樣喧囂變幻,自己的內心都風平浪靜、波瀾不驚,這是一種多麼絕佳的禪意姿態。

平常心不是懦夫的自暴自棄,不是無奈的消極逃避,不是對世事的無所追求,而是人生智慧的提煉,是生命境界的覺悟。它能讓我們的內心變成一片浩渺的水域,幫我們成為精神的富翁,自由的主人。

能夠守著一顆平常心的人,無論他的生活條件如何,無論他是做什麼工作的,他都能夠在普通或者不普通的生活、工作中,營造出一份平靜和諧,在淡淡中享受生活真諦的情趣,找尋到生命最真實的姿態。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年間生於富貴之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是名揚四海的風流才子,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於一身,在多個領域中開創了中華燦爛文化之先河,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話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是,正當盛名如日中天、安享榮華之時,李叔同卻徹底拋棄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削發為僧了,自取名法號弘一,落盡繁華,歸於岑寂。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辦的,補了又補;一把洋傘則用了30多年;所居寮房,除了一桌、一櫥、一床,別無他物。他持齋甚嚴,每日早午二餐,過午不食,飯菜極其簡單。

弘一法師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寫出了《四分律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聲譽日隆,一步一個腳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為譽滿天下的大師,中國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正因為此,對於李叔同的出家,豐子愷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一文中說:“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穀,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

前半生享盡了榮華富貴,後半生卻剃度為僧,這種變化在常人看來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在心理上難以承受,而弘一法師卻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了轉化,淡然地享受著“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生活,並獲得了人生的極致絢爛。

這是何其平常而又不尋常啊!李叔同在盛名如日中天,坐擁榮華富貴時,卻削發為僧,落盡繁華,歸於岑寂,並且做得認認真真、平心靜氣。沒有一顆對待人生的平常心,能達到這種境界嗎?

總之,保持一顆平常心,就能慎物結緣,自甘平淡。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麵對物質的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

擁有一顆平常心,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做到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你的內心就抵達了禪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