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勤儉與自強(3)(1 / 2)

在中央機關,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親自開荒種地,給菜地施肥,群眾要求給他代耕,他說大生產運動是中央的號召,我和同誌們一樣都有生產任務。周恩來盡管右臂負過傷,但很快就學會了全套紡線技術,並在中央機關比賽中被評為紡線能手。朱德除了給部隊布置生產任務,督促檢查外,還親自拾糞、種地。中央領導帶頭參加生產勞動,給邊區軍民以極大的鼓舞。

經過三年的奮戰,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26.1萬畝,打窯洞1000多孔,建起600多間平房,還創辦了紡織、製鞋、麵粉加工場和作坊,不僅吃穿用全部自給,而且上繳公糧250萬斤,把一片荒涼,野狼成群的南泥灣建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軍民大生產運動,不僅粉碎了敵人的封鎖,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鞏固了抗日根據地,而且培養了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十二、勘察地質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早年留學英國,學習地質專業。回國以後,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科學研究。他長期在野外進行地質勘察,養成了用腳丈量大地的習慣,每步不大不小,正好是085米,他以些為尺子,測算出自己需要的數據。在工作中,他勤於鑽研,勇於吃苦,還經常徹夜不眠,晚上實在困倦了,就用石頭仿枕頭睡覺,一旦被石頭硌醒,馬上又開始工作。

他以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頑強拚搏的精神,進行地質勘察和研究,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嶄新學科——地質力學。

解放以後,我國興起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可又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難,全國所需石油80%依靠進口。這時,國際上刮起了一股“中國貧油論”的邪風,他以一個中國人的自信和學識,據理力爭,挫敗了外國勢力的謊言。

擔任地質部長的李四光,不會忘記:1953年的一天,毛主席和周總理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開始,多麼需要石油啊!可是,我國石油的開采,僅限於玉門一隅。毛主席和周總理親切的詢問李四光: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應該走天然石油的道路,還是人造石油的道路呢?我國天然石油的前景有多遠。

李四光根據自己多年對地質學的研究,滿懷信心地回答:

“我國的地質條件很好,地下含有豐富的石油,僅從新華夏體係的沉降帶中,就有幾個大油庫。在我國的鬆遼平原、華北平原、渤海灣……都具備著產油和儲油的條件。我們國家的石油遠景很輝煌啊!”

這是多麼響亮的一個回答啊!毛主席慈祥地笑了。周總理也笑著說:“我們的地質部長很樂觀,我很擁護你。”

從此,在李四光地質理論的指導下,大慶、大港、勝利、南海,一個個大油田相繼找到了,開發了,滾滾的石油實現了中華富強的理想。

二十三、立誌造橋

我閏現代橋梁專家茅以升(1896-1989),少年時就立下大誌,決心造一座形似彩虹,飛跨天塹的大橋。他將此想法告訴父親,得到父親的支持和讚許。於是刻苦學習,博聞強記,能把圓周率背到小數點後100位。由於他勤奮努力,中學五年裏,各科成績均是全班第一。1916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留美研究生。他抱著學好橋梁專業的雄心壯誌,謝絕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留校工作的建議,又到匹慈堡著名的橋梁工廠實習,最後獲得了工程學博士學位。

學成回國後,茅以升任天津北洋工學院教授。舊中國,鐵路橋梁的修建相當落後,多少年來,一座座鐵路橋梁的修建權都落到外國人手裏:濟南黃河大橋是法國人修的,鄭州黃河大橋是比利時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橋是英國人修的,鬆花江大橋是俄國人修的,沈陽渾河大橋是日本人修的,雲南河口人字橋是法國人修的,珠江大橋是美國人修的……看著中國大地上世界各國的橋梁建築,茅以升思緒翻滾,久久不能平靜,難道一個產生了李春和修建了趙州橋的民族,在自己的國土上就建不起一座現代化橋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