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勤儉與自強(2)(1 / 3)

解放後,徐特立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圍人大常委和中宣部副部長等職,但他始終保持著勤儉樸素的作風。一生不抽煙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隻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許換茶葉。他隻有一雙皮鞋、一條呢製服,而是外出活動時才穿。

十二、節儉辦學

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1874-1961),福建廈門人。他長期僑居新加坡,在南洋開辦橡膠園,每年幾十萬、上百萬的收入,用於支援祖國抗日戰爭和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創辦了小學、師範、後又創辦了廈門大學,成為當時擁有資產1200餘萬元的南洋著名工商企業家。

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豐厚資產的千萬富翁?但生活卻非常儉樸。

他自身衣服樸素,起居儉約。他沒有忘記先輩的寒苦,在故居沒有置一椽一瓦,添一些時新裝飾,完全符合“敞廬”二字。他的工作室內陳設更為簡單,兩隻式樣各異、新舊不同的沙發,那隻新的專供來客坐,而自己一直坐那隻舊的。他沒有像樣的辦公桌,在舊沙發的扶手上搭一塊廢木板,在上麵起草文件,閱讀書報。他穿的那件背心,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做的,從南洋一直穿到福建,甚至到北京開會還穿著。他不嗜煙酒,每日夥食費不超過五角,國家給他月薪300元,他每月用15元作夥食費,佘下的全部作為公用。他經常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該花的錢,幾千幾萬都得花;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

陳嘉庚一生樸實勤儉,教育子女也是以德為先,不遺金錢。臨終前,他將銀行300萬元存款分為三份,50萬元捐華僑博物館作建築費用,50萬元作集美公共福利基金,200萬元作集美學校建校舍之用,唯獨沒有子女的份。陳嘉庚愛國奉獻,可稱得上“大公無私”。毛澤東曾讚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十三、節約為人民

雷鋒出身貧苦,解放後翻身做主。他無論是當工人,還是當戰士,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生活十分儉樸。他曾在日記中這樣寫到:“要記住:‘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誌看齊;在工作中,要向積極性最高的同誌看齊’。”雷鋒從來不亂花一分錢,他每月的津貼費,除留下一角交團費,兩角錢買肥皂,再用些錢買幾本書,其餘的錢,全部存入儲蓄所。他穿的襪子補了又補,不知補了多少次,已經補得完全改樣了,還舍不得丟。他的搪瓷臉盆和漱口缸,上麵的瓷很多脫落了,也舍不得花錢買個新的。他有一件夾衣,是從湖南家鄉帶來的,已經很破舊了,但他洗了又洗,補了又補,還穿在身上。就這樣,雷鋒把省下來的錢,無私捐獻給災區人民。這年八、九月間,撫順和遼陽發生百年不遇的洪水,雷鋒把自己節省的200元錢分別捐給了駐地和遼陽市委,表達子弟兵對災區的一片深情。

按部隊規定,夏季每人發兩套單軍裝,兩套襯衣,兩雙鞋,他卻隻領一套。他說:“有一套軍裝,一件襯衣,一雙鞋就夠穿了。

破了可以補一補,能給國家節省一點是一點。”

一次,雷鋒外出辦事,他又熱又渴,剛想掏錢買瓶汽水,可開水送來了,他就把錢收回了。其他向誌對他說;“雷鋒啊,你沒家沒業的,何必這樣苦熬自己呢?”雷鋒回答說:“誰說我苦熬自己?國家現在有困難,咱們每個人都節約點,每人節約一角錢,全國一天要節約多少錢?咱們是國家的主人,這個賬不算不行啊!”

在他的啟發下,同誌們都注意節約一粒米、一分錢、一滴油、一度電,為國家積累財富。從此,雷鋒這個“節約標兵”就更加令人佩服了。

十四、李向群的開支單

被授予“新時期的英雄戰土”光榮稱號的李向群(1978-1998),生前是廣州軍區塔山守備英雄團九連的戰士。他家裏有百萬資產,自己也曾經商初見成效,但卻毅然選擇了一條艱苦的人生道路——當兵。在1998年夏季那場令人難忘的抗洪搶險中,他主動報名參加部隊搶險突擊隊,帶病頑強拚搏,先後四次暈倒在大堤上,他被送往醫院搶救醒來後,又拔掉輸液的針管上堤戰鬥,終因勞累過度英勇犧牲。

事後,人們在他的遺物中發現有一張“開支單”,記載著他日常開支情況:“牙膏2.5元,肥皂3元,手紙1.5元……他給自己規定:每月用於購買生活必須晶的支出不超過10元。”

看著這張賬單,目睹他留下的僅剩一邊毛的牙刷和三雙打著補丁的襪子,人們很難想像,他如此節儉,是家裏經濟拮據嗎?

不!他是海南特區勤勞致富的百萬富翁子弟!他對自己如此吝嗇,對別人卻是那樣慷慨大方。

排長李潔清的父母相繼去世,操勞過度的妻子病重住院,曾一度經濟困難,李向群將攢下的400元錢悄悄給他家寄去;戰土龍成國家鄉受災,他一次就捐了兩個月的津貼;在廣西象州縣寺村鎮施工,見一位姓陳的孤寡老人住房破舊潮濕,他又剛隨身帶的200元錢買來水泥和石灰,把老人的房子修繕一新……,他當兵共領津貼830元,除必要的生活開支外,省下的津貼和從家裏帶的錢,都捐給了有困難的戰友和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