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雞叫有什麼不好的,還可以提醒咱們別睡過頭,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他們邊說邊穿衣下床,然後操起寶劍,星光之下,他們在空曠的野外練起武來。
從那以後,每當聽到雞叫聲,他們就雙雙起來習武練劍,不遺餘力地磨礪意誌,鍛煉身體,時刻準備為國效力。由於他們刻苦勤奮,終於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西晉被匈奴滅之後,晉元帝在江南建立了政權。這時,祖逖認為機會已到,他上書皇帝要求北伐,晉元帝封他為奮威將軍,要他自募兵馬。於是祖逖便率部屬家兵,不畏艱難,渡江北上,船至中流,祖逖拍著劃船的漿發誓到:“我祖逖如不能平定中原,振複社稷,就像這滾滾的江水,一去不回!”其言辭壯烈,令眾人歎服。數年之後,祖逖在戰場上接連打了許多勝仗,將黃河以南地區全部收複。祖逖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英雄氣概,為國家立了大功,一直為後人稱頌。
十九、西行取經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602-664),十三歲出家為僧,到長安求學。他發現我國佛教宗派分歧,譯經不全,不能傳實,決心到佛教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去學佛學。二十五歲那年,唐朝規定,不準出國。他就偷偷離開長安西行。
在出嘉峪關的路上,一位老人聽說玄奘要西行取經,再三勸阻。老人說:“西行道路艱難,在伊吾國八百裏大沙漠裏,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成群結隊的人都會迷失方向,何況單人,還是回去吧!”玄奘說:“我立誌西行,決不東退一步,縱死途中,絕無怨恨!”老人見他意誌堅決,就把所騎的赤馬送給他,讓他使用。
玄奘進入大沙漠後,迷了路,找不到飲馬泉,一時心慌,又把一皮囊水倒灑了。他想回去取水,但想到“不達印度,決不東行一步”的誓言,下決心“寧可西行而死,怎能東歸求生”,立刻策馬而行。他艱難行走了四五天,滴水未進口中,終於昏倒在沙漠上。其實此地離沙漠中綠洲已不遠了。夜裏,陣陣涼風吹來,他蘇醒過來,鼓足勇氣,又往西走,終於找到了水草。人馬喝足,又走了兩天,才走出了沙漠。之後,他又冒著生命危險,爬雪山、過高原,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在628年到達印度。
玄奘在這裏學習了17年,基本上通悉了全部經典,佛學造詣更加深邃,成為全印度知名的學者。645年四十三歲時從印度回國,帶回叫佛經657部,在長安翻譯,並寫作《大唐西域記》。他以堅忍不拔的性格和百折不回的毅力,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在中華民族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二十、司馬光警枕著書
北宋時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小時候聰明過人。他五歲時曾打破水缸,救山掉進缸裏的小夥伴,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傳為佳話。七歲時聽人講《春秋左氏傳》,回到家裏就能通曉背誦。盡管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但仍刻苦勤學,一絲不苟,如饑似渴地堅持讀書,為以後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有一個奇特的枕頭,是用圓木做的。好像截下來的一節樹幹,他自己稱之為“警枕”,意即警告自己不要睡過了頭。凡來過他家見過此物的人,都大為不解:為什麼要把枕頭做成這樣,既不雅觀又不舒服,難道用這枕頭能睡好覺嗎?然而,司馬光卻另有考慮。原來,他怕睡覺時間過長,耽誤了讀書,感到困倦時,就枕在圓木上躺一會兒,枕上這種枕頭,隻能是解解困,根本不能長睡。隻要稍一翻身,枕頭就會滑走,人就會驚醒。他就是用這種方法強製自已,擠時間刻苦讀書,博學廣采。後來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大學者。
正由於司馬光以“警枕”礪誌,“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閱遍舊史,旁采小說。”他用了19年時間,編寫出卷帙浩繁的曆史巨著《資治通鑒》。這部書幾乎耗盡了他一生的精力,書中記載了上至戰國,下至五代囊括十六個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僅無用的殘稿,就存放了滿滿兩屋子。
二十一、為抗戰軍民墾荒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30萬大軍包圍陝甘寧邊區,並實行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叫囂要“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
為了粉碎敵人的這一陰謀,在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解放區軍民積極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1941年春天,王震率領三五九旅開進了荊棘叢生,荒無人煙的南泥灣。他們在缺乏生產資源和生產工具的極端閑難條件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學習耕作技術,製作生產工具,動手開墾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