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勤儉與自強(2)(2 / 3)

李向群深深地懂得,節儉的目的不是要受窮,而是要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這樣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

十五、老愚公移山不止

古代有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說得是有位年過90的老人,他的家南麵有一座山叫太行山,北麵有一座山叫王屋山,兩座山擋住了他家的去路,出門很不方便。於是他就召集全家人商議,他說:“我想同你們盡一切力量把家門蔭的山削平,開一條通往豫南的路,直達漢水以南,好嗎?”大家都很讚成。就是他老婆表示懷疑,不解地問:“就憑你這點力氣,要挖掉門前的山,能行嗎?

還有那麼多泥土沙石運到哪裏去呢?”大家都說:“把土石倒到渤海裏去。”於是他們動手移山,愚公帶領他的兒孫。一同鑿石、挖土、裝框、挑運。就連鄰居有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也蹦蹦跳跳地來幫忙。他們就這樣信心百倍,幹勁十足地挑運著,從冬到夏才能往返一趟。有一天,他們幹得正歡,有個叫智叟的人走過來,麵帶譏笑的對愚公說:“你怎麼這麼傻!你這麼大年紀,身單力薄,恐怕連山上的一根草也拔不掉,更何況移山呢!”愚公聽了他的話,長長地歎了口氣,答到:“哎呀,你這腦子真不開竅,還不如這不懂事的娃娃呢。我死了以後,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上的土卻不會增加,我們這樣每天挖山不止,怎麼能挖不平呢!”智叟聽了愚公的話無言以對。後來,上帝十分敬佩愚公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於是就把兩座山搬走了,愚公門前一片通途。

1945年,毛澤東同誌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向全黨講了這個故事,激勵人們發揚堅忍不拔的精神。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前仆後繼的不懈鬥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今天,我們在建設繁榮、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更應發揚這種精神。

十六、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諸侯征戰,烽炯疊起。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得知吳國日夜練兵,準備對越發起進攻,於是他便興師動兵,結果被吳軍擊敗。越王不服,遂又以五千兵力與吳軍作戰,這次不僅被吳國打得落花流水,還被迫越王夫婦到吳國去,給吳國夫差當奴仆。三年之後,勾踐才被釋放回國。

越王勾踐受此奇恥大辱,他立下大誌,決心要洗雪國恥,卷土重來,再就大業。為了不讓安逸的生活消磨掉自己複仇的意誌,他苦心焦思。晚上,他不睡舒服的床鋪,而是睡在柴草堆上,用武器當枕頭,在屋裏還吊有一顆苦膽,無論是坐臥都可看到。每天早起後、晚睡前以及吃飯時,都要嚐嚐苦膽的滋味,使自己不要忘記亡國之恥。

越王勾踐自強不息,時刻籌劃複興之道。他身體力行,親自耕作,人人紡線,自己織布,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深入百姓,和黎民打成一片,積極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終於使越國兵精糧足,繁榮昌盛起來。經過艱苦卓越的努力,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再一次率領大軍進攻吳國,一舉擊敗了吳軍,吳國戰敗求和,遭到拒絕,吳國即被滅亡。至此,勾踐成就了他報仇複國的偉業。

十七、發奮圖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是我國西漢時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陝西韓城人。他繼承父親的遺誌,寫作《史記》。因大將李陵帶兵五千和匈奴八十萬大軍作戰,兵敗被俘。漢武帝將李陵全家殺死,司馬遷為李陵辯解,為此觸怒了漢武帝,他被判罪入獄,受到僅次於死刑且極具侮辱性的宮刑,身心遭到難以忍受的痛苦。

司馬遷蒙受到如此奇恥大辱。痛不欲生,曾幾次想自殺。但他又想到自己的著述還未完成,理想未能實現,於心不甘。他說:

“人總有一死,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如果我真能寫成此書,流芳百世,即使殺我一萬次,我也決不後悔!”他還用古代聖賢發憤有為的事例來激勵自己:周文王被關禁,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受困厄寫出《春秋》;屈原遭放逐創作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國語》,孫子被剜掉膝蓋骨寫出《兵法》……。他想到這些,精神就振作起來,堅持要頑強地活下去。

司馬遷入獄以後,盡管身心受到極大摧殘,但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忍辱負重。發憤圖強,含辛茹苦,經過十九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燦爛輝煌的巨著《史記》。該書記述詳細,縱貫古今,上起軒轅黃帝,下至當朝漢武帝,總括三千佘年史事,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史記》不僅是最優秀的曆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推崇。魯迅先生曾高度讚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八、聞雞起舞

東晉名將祖逖(266-321),少年時就胸懷大誌,發誓要報效祖國。在這種遠大誌向的激勵下,祖逖與好友劉琨互相勉勵。有一次夜裏,忽然喔喔地雞叫聲打破了祖逖的睡夢,他醒來後對劉琨說:“喂,雞叫了,咱們起來練劍吧。”劉琨揉著模糊的眼睛,埋怨到:“該死的公雞,怎麼半夜叫了起來?”當時東晉人認為,半夜雞叫是不吉利的事兒。祖逖聽了不以為然地說:“信那個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