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勤儉與自強(1)(1 / 3)

一、節儉度日

蘇東坡(1037-1101)是我國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名字叫蘇軾,號東坡。由於在文學藝術方麵有很高的造詣,因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東坡經曆坎坷,曾做過官,也被革過職,但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能注意節儉。他在朝廷做高官的時候,依然沒有忘記過去的苦日子,生活從不講究奢華。在飲食上,他給自己定下了這樣一個規定:每頓飯隻能是一飯一菜,如有客人來,需同他一起進餐時,也隻能增加兩個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請他去吃飯,他也要事先告訴主人:不許鋪排,否則,他就拒絕前往。

在生活困難的時候,蘇東坡非常注意計劃開支,節儉度日,從不亂花一分錢。為此他還訂了一套特殊的計劃開支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首先把所有的收入和手邊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將這些錢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日隻用一份。這些錢全部分好後,蘇東坡把它們統統按份掛在屋梁上,然後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拿到一包錢後還要計算開支,能不買的就不買,一日下來,最終開支隻準剩餘,不準超支。剩餘下的錢,蘇東坡把它們專放到一個另外備好的竹筒中,專門用於家中的意外開支。就這樣,他的生活雖清苦,但精神卻很充實。有一位朋友很擔心他生活這樣拮據,怕支持不到年底。而他說:“我估計手中的錢還可支持一年有佘,到那時再做計劃,水到渠成,不需預慮。因此胸中沒什麼負擔。”

二、遵父教誨

民族英雄戚繼光(1528-1587),是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和改革家。他出生在一個將門家庭裏,父親戚景通是一位武藝精熟、治軍嚴明的將領。戚景通56歲得子,他一生操守廉潔,兢兢業業,辦事紮實,不圖虛名。所以,他對自己的兒子要求也非常嚴格,特別是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品德。有一次,戚繼光高高興興地穿著一雙非常考究的絲履走過庭前,恰巧被父親看見了。戚景通一向認為,小孩子應該樸實,不可驕奢。他把兒子叫到跟前,嚴肅地教訓說:“你小小年紀,卻穿著這樣考究的鞋子,長大以後就會要求穿更好的,哪還會吃苦耐勞?將來,你即使當了將官,也不會艱苦操勞,節儉行事,說不定要侵貪士兵的糧餉,損害我的聲譽,還不敢快脫掉!”

對於父親的批評,戚繼光一句都不吭聲,老老實實地記在心裏。後來,戚景通才知道,那雙鞋是兒子的外祖父送的,是母親叫他穿的。他雖然覺得有點委屈了兒子,但仍然命令兒子把鞋脫了下來。他告誡兒子說:“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奢侈的壞習慣,改起來就難了。你可要當心啊!”

三、一根燈芯的故事

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生活非常艱苦。1928年前後,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嚴酷的經濟封鎖。紅軍的物質生活相當困難,除了糧食外,每人每天隻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就是這麼一點菲薄的副食品,紅軍戰士還舍不得全部食用,每日還要從中節餘一點作零用,叫做“夥食尾子”。紅軍官兵上下都是如此。就在這艱苦鬥爭的歲月裏,作為紅軍創建人的毛澤東始終和戰士們同甘共苦,他一方麵號召廣大戰士厲行節約,克服物質上的暫時困難,另一方麵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千方百計地省吃儉用。他使用的油燈,原來是兩個燈芯的,和當地普通農民的一樣,但為了節約,他省去一半,隻用一根又細又長的燈芯。

就在這微小如豆的燈光下,毛澤東堅持辦公寫作,醞釀革命大事,使紅軍不斷發展壯大,中國革命從此星火燎原。

四、朱德的儉樸生活

朱德的生活非常儉樸,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他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但衣食住行卻非常簡單。他用的家具多是舊的,他穿的衣服補了又補。有時襯衣破了,兩件拚成一件穿;一雙皮鞋,換了兩次底,還是舍不得扔。他有一件浴衣,穿有20年也沒換;一條棉被,蓋了20多年,補了多次,直到臨終還在用……在朱德的衣廚裏,找不出一兩件好的、新的衣服。有兩套好點的罩衣,也是在接待外賓和出外工作時才穿。有一次,夫人康克清看到朱德的衣服實在太舊了,特別是脫了棉襖以後,沒有合適的衣服穿,容易感冒,就想給他做一件新衣服。朱德知道後,不同意,說:“把舊衣服補補,還可以穿嘛!”工作人員說:“您老人家的衣服太破了,不能再補了!”他說:“不能再補了,兩件拚成一件嘛!”夫人看實在說不服他,便把裁縫師傅請到家裏來,想讓他“強迫命令”。朱德見到裁縫師傅,就給他講了一番勤儉建國,勤儉持家的道理,要裁縫不要給他做新衣服。這一來,弄得裁縫不知聽誰的好。最後,工作人員一起上陣,反複勸說,他才不得不接受大家的意見。

朱德住的舊房子,管理部門提出要修理一下,他一直不同意,總是說:“房子很好嘛,有錢應當給老百姓蓋點新房子。”他用的一個舊沙發太矮,他年紀大了,坐下去站起來很吃力。工作人員要換一個新的,他堅決不肯。最後讓人用四根木頭把沙發腿接高了一截,照樣使用。他還風趣地說這個沙發是“土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