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勤儉與自強(1)(3 / 3)

在大生產運動中,他年紀大了,但也不例外,他給自己製定了一個生產節約計劃。內容是:一、從農業生產上,完成細糧二石交糧食局(用變工隊合作辦法)。二、收集廢紙交建設廳。三、從1944年1月25日(農曆一九四四年正月初一)起,戒絕吸外來的紙煙。四、今年的棉衣、單衣、襯衣、被單、毛巾、肥皂完全不要國家供給。這裏,我們不難看出一位老革命家的高風美德。

九、節約交公

光學專家蔣築英(1939-1982),是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他曾兩次出國,從不亂花國家一分錢,處處精打細算,節約開支。他去之前,在北京買了四川的榨菜和湖南的細粉,到德國後自辦夥食,節約外彙。在使館進餐時,他也常常隻買兩角錢的鹹菜,把節約下來的生活費為所裏購置些儀器設備。

在德國期間,外國朋友非常好客,特意請他到飯店吃飯。這下,蔣築英可慌了,他一邊吃著那桌豐盛的飯菜,一邊暗暗地盤算著:“我該怎麼回請人家呢?”忽然,蔣築英想出了一個好注意,於是,他高興地對德國朋友說:“哪天,請各位到我那裏去坐坐,訃你們嚐嚐我的手藝。”這一天,德國朋友們被邀請來到蔣築英的住處,當他們吃到將築英親手做的色味俱佳的中國飯菜時,不約而同地伸出大拇指說:“太棒了,你的手藝真不錯!。”

就這樣,蔣築英既回請了德國朋友,又省下了去飯店的一大筆費用。回國前夕,他給所裏買了一台英文打字機、一部錄音機、十九台計算機和一些光學器材部件。當然,他也沒有忘記家裏人囑咐的買一台電視機的事。他跑了幾家舊貨店,反複考慮,最後花了僅折合人民幣50元的馬克,買了一台舊黑白電視機,把剩下的外彙全部交了公。

十、為國聚財

鞍鋼老工人孟泰(1898-1967),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鞍鋼恢複生產期間,他沒白天沒黑夜的幹活。剛解放那陣子,廠裏的活不多。工人們除了護廠,沒別的什麼事,拔拔草,清清垃圾,再不就給自家撿點柴火。老孟泰家裏也缺燒的,卻從來不撿柴火。他成天扒廢鐵堆,把那些高壓氣門、活塞頭、螺絲釘等,統統收拾起來。他還勸配管工段的同誌們一道來回收。

有人不同意:“沒事不如烤烤火。”

老孟泰說:“那都是寶啊!咱們正在接收高爐,還不很快恢複嗎?那些器材哪一件用不上?”還有人說:“咱們修高爐,還不買新的,誰要那黑裏巴漆的玩藝兒?”“買新的?咱們剛剛解放,上哪買去?再說,現在改了天換了地,工廠是咱們自己的啦,用東西不能像過去那樣大手大腳,該省的就得省著點才行。”

就這樣,他說服大家。一起動手,撿回了成千上萬個零件,磨擦淨,修的修,配的配,抹上油,擺上架,麵目一新,建起了著名的“孟泰倉庫”。鞍鋼在修複二號高爐時所用的三通水門,修複一、三號高爐所用管道係統零件,都是由“孟泰倉庫”提供的,沒花國家一分錢。後來,孟泰擔任了鐵廠副廠長,但仍保持著工人階級的本色,樸實無華,樸素如初。其間,他搞了多項技術革新和發明,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盂泰以突出的貢獻,先後三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人們親切地稱他為“‘老英雄’孟泰”。

十一、五元請客

徐特立一生勤儉,當年在湖南第一師範時,個人和家庭廾支總是一再節省。他把家眷留在鄉下,夫人喂豬種菜,維持生活,而自己節約的錢則用於籌資興學,或接濟家中貧寒的學生。那時,他每次回家,80餘裏的路全靠步行,連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帶些家炒的薯片之類的東西,聊作路上充饑之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徐特立以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代表的身份從延安回到長沙。多年離別,許多老相識、老同事、老朋友都爭相來看望他,一日接待的人員數以百計,其中有不少還是進步青年。這次,徐老受到了熱情的擁戴。他熱情歡迎各方麵人士的來訪,並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和抗日形勢。因來人頻繁,一談就是多半天,為了節約辦公經費,徐老隻招待茶水,從不請人吃飯。他在長沙待了兩年,隻請過一回法國記者,那是會見後為不失禮節,才請吃過一頓飯,不過隻花了五塊錢的招待費。徐特立在長沙期間,國民黨的許多高官西裝革履,出入乘車,大方得很。而徐特立卻始終穿著八路軍的粗布軍裝,撐一把雨傘,步行在街道上,不認識的還以為是軍中的老夥夫哩。

一次,湖南省主席張冶中約他麵談,徐特立走到省政府門前,門衛攔住他說:“今天張主席會見八路軍代表,別人免進。”徐特立稱自己便是,門衛打量了一番,覺得不信,要把他轟走。張治中久等不到,派人再去八路軍辦事處相請,才知道了原委。對比國共兩黨作風,對共產黨更加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