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勤儉與自強(1)(2 / 3)

五、吟詩說儉

李大釗一直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不抽煙、不喝酒。他常常穿的是一件退了色的灰布長袍,一雙舊布鞋,吃的是粗茶淡飯。他家離上班地點有五裏路,但他從來不坐人力車,總是步行上班。去時帶上兩個饅頭,中午就著開水吃,從來不進飯館。李大釗不僅自己克勤克儉,而且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他常給孩子們講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的古訓,教育他們節儉樸實,不忘根本,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

有一年春天,李大釗從北京回到老家,他們一家人坐在炕上,正圍著紅漆桌子吃早飯。他的大女兒李星華一不留神,把幾顆米粒灑在桌子上。李大釗看到後,指著飯粒用責怪的口氣說:“這都是莊稼人用血汗換來的啊!這樣糟蹋糧食太不好了。你看不見東隔壁你長年大伯一家人嗎?他們成年累月,拿著身子當地種,全家人還吃不飽穿不暖。糧食就是他們這樣的人種下的。你們不能隻會吃,不懂得糧食收回家的難處啊!”李大釗說完,又給念了一首古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大釗的夫人趙紉蘭聽後,也對孩子們說:“你父親說得對呀,以後要養成節儉的習慣,誰也不許浪費一粒糧食。”孩子們聽了都懂事地點了點頭。

六、珍惜用紙

董必武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而且又是卓越的書法家。他在一生的書法藝術活動中,有一個良好的美德,那就是非常注意節約紙張和筆墨。

早在青年時代,董必武就養成了在艱苦環境下節儉的習慣。

他在中學時學校發的文具紙張,他從不浪費一點,把用剩下的都保存好。後來學校不發了,他就拿出來用,直到畢業。

解放以後,條件好了,但董老還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

他常用舊報紙練字,先寫大楷,然後在大楷中間練習中楷,最後在大、中字的縫隙裏練習小楷,直到把一張報紙寫滿填黑為止。以後,他幹脆弄來有機玻璃板代替報紙在上麵練字,寫了抹,抹了寫。還有廢日曆、節目單、半頭紙,常常是他寫信、吟詩、著文的草稿紙。他辦公的毛筆禿了,也舍不得丟去;筆管炸裂了,用棉線纏纏照樣使用。

一次,他在院中用小刀去刮桃樹上流下的膠,孩子好奇地問:

“爸爸,你刮它幹什麼?”董老說:“這可是好東西,往後筆頭掉了,就可以用它來粘。”孩子不以為然地說:“一支毛筆能值多少錢?何必自己粘呢!”董老見孩子不理解,就語重心長地說:“當然,一支筆值不了多少錢,可是咱們少買一支,別人就可以多買一支,這是社會財富,創造不易,大家都應該愛惜啊!”

董老的話對孩子們啟發很大,他們從小懂得節儉,誰也不亂花一分錢,處處精打細算,養成了勤勞節儉的良好家風。

七、精打細算

彭德懷作為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但卻一直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在中南海居住期間,他沒有單獨起夥,就和其他同誌在一個食堂就餐。有時打飯回家吃,剩下點飯菜,還囑咐工作人員給他留著,下頓熱熱再吃。他穿的內衣,經常縫補,很少買新的。

平時上班穿的是軍常服,下班後換上中山裝便服和布鞋。隻有參加外事活動時,才按規定穿上禮服和皮鞋,回來後馬上脫下來保存好。

由於省吃儉用,他把每月節餘下來的錢不是用於救濟別人,就是供養幾個烈士子女上學。彭總常說,過去我們節省每一個銅板是為了支援革命戰爭,現在我們節約每一分錢是為了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平時,他處處精打細算,注意節儉,從不亂花一分錢,出國時,也不例外。1957年任國防部長時,他率代表團出國訪問。

臨行前,有關部門按規定給他發了服裝費。他除了做必要的服裝外,把剩餘的錢全部退還給公家。工作人員建議他做兩件,他狠狠地瞪了一眼說:“不花自己的錢,你們就是不知道心疼。”

還有一次,在一個國家訪問時,警衛員提出給他上學的侄子買塊手表。彭總開口就說:“不買!”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們國家的底子薄,現在還很窮,搞經濟建設正需要外彙,能省就省點吧!”他還說,外國的東西並不一定什麼都好,常用的家裏都有,小孩子戴什麼手表,以後工作了再買也不遲。

八、節儉成習

在延安的時候,林伯渠(1885-1960)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是著名的延安四老之一。他身居要職但不特殊,大力提倡節儉,不揮霍國家的財產,以普通一兵的身份,為群眾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平時,大家經常見他穿著一身打著補丁的布衣,冬天則是一件沒有布麵的,光板的老羊皮襖,腰間打一根草繩。他的一條褲子已穿三年半了,還自己動手縫補了再穿。一次,他的秘書清早行急事到他的臥室請示工作,舉目四望,窯洞裏什麼擺設都沒有,隻有一床單薄的被子和褥子,枕頭就是脫下的棉衣,褲帶竟用的是一根麻繩。秘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難道這就是邊區政府主席的臥室?秘書感到沒有盡到責任,沒有照顧好林老的生活。於是馬上找到邊區政府財政廳長那裏,給林老領回了一個枕頭和一條褲帶。當他把這兩件東西拿回來時,林老反而說:“棉衣就不能當枕頭用?麻繩褲帶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