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善良與堅強(3)(3 / 3)

苦難不僅提高我們的認識,而且也提高我們的人格。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麵對苦難的態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譬如失戀,隻要失戀者真心愛那個棄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極大的痛苦。但是,同為失戀,有的人因此自暴自棄,委靡不振,有的人為之反目為仇,甚至行凶報複,有的人則懷著自尊和對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間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異。當然,每個人的人格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他對痛苦的態度本身也在鑄造著他的人格。不論遭受怎樣的苦難,隻要他始終警覺著他擁有采取何種態度的自由,並勉勵自己以一種堅忍高貴的態度承受苦難,他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著自己的人格。

凡苦難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質。不過,在多數情況下,這隻是指不可挽回地喪失了某種重要的價值,但同時人生中畢竟還存在著別的一些價值,它們鼓舞著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難。譬如說,一個失戀者即使已經對愛情根本失望,他仍然會為了事業或為了愛他的親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種苦難,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著其餘一切價值的毀滅,因而不可能從別的方麵汲取承受它的勇氣。在這種絕望的境遇中,如果說承受苦難仍有意義,那麼,這意義幾乎惟一地就在於承受苦難的方式本身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個名叫弗蘭克的人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凡是被關進這個集中營的人幾乎沒有活著出來的希望,等待著他們的是毒氣室和焚屍爐。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確實都遭到了這種厄運。但弗蘭克極其偶然地活了下來,他寫了一本非常感人的書講他在集中營裏的經曆和思考。在幾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沒有被集中營裏非人的苦難摧毀,正是因為他從承受苦難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他說得好: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證明了人在任何時候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終歸要麵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尊嚴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確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最後一項偉大成就。

十四、困難永遠隻有一個

人們的所謂煩惱,多數是因為將能力與困難相比,能力顯得太弱而形成的沮喪。

然而,每個人都不缺少能力。能力如同使麥子生長的陽光一樣,以不為人知的方式支持著生長。它是緩慢的,而任何明顯的力量,譬如海浪和颶風,都不會形成一種生命的成長。

成長必然是緩慢的,但緩慢不同於停滯,雖然有時兩者會很像。即使如此,它也不應該成為懷疑自己能力的理由。

所以說,忍耐或者說等待,是驅逐煩惱的風,是和能力對稱的另一隻船槳。在這一點上,日夜生長著的莊稼,由開花到結果的樹木,都是我們的啟蒙者。

那麼,困難是什麼呢?

是使理想變得鋒利的磨石,是促使睡者大叫而醒的噩夢,是過河時不得不從身後搬到前麵的石頭。

困難還有一種特性,它像麻雀一樣密集地落在前方所有的枝頭上。使人灰心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目睹的麻雀或者說困難太多。換句話說,我們的知性誤導了自己,一下子了解了太多的困難。

買車的困難是沒有錢,生病的困難是缺少體育鍛煉,上班的困難是上司的臉子難看,結婚的困難是缺少住房……這樣的困難可以永遠羅列下去。即使在成功者那裏,困難也是一堆:貸款、利息、時間、睡眠等等。

當一個人把所有的困難依次想一遍的時候,生活裏的陽光也就黯淡了。

事實上,困難永遠隻有一個。

我們要克服的困難隻是一件需要馬上去做的事,它可能僅僅是:

修一下自行車。

把下午要用的文案寫好。

去開一個會、回信、慢跑20分鍾、向你冒犯過的人道歉等等。

它隻是一件事,甚至說不上困難。而成功像被烏鴉啄石子丟人瓶裏的水一樣,慢慢升起來。

這件事,或這個困難,僅僅是烏鴉嘴裏那粒石子。

因此,直視困難使它在特定時間內變小,把心放開讓忍耐使生長的力量變大,自然就鬆開了捆綁心靈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