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個農民扛著新換的穀種回來,就問:“為什麼要去換種?”農民說:“種子好,就可以提高產量。”
這簡單的話使袁隆平得到啟發:肥料、勞動力等其他投入都一樣,就是換一下種,就可增產。我是學農的,一定要在這方麵狠下功夫。
袁隆平像一位農民一樣,整天泡在水田裏,全神貫注地觀察水稻長勢,炎炎烈日,瓢潑大雨。他一直堅持在水田裏。有時螞蟥爬在他的小腿上,也沒有發覺。袁隆平收集了近萬株稻穗,得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接著,與助手又南下海南,發現一株野生稻,經過數千個品種的試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在其他農業研究機構和同誌們的幫助下,我國雜交水稻終於獲得了成功。
這一品種在短短幾年內,就為國家增產糧食2120億斤。這一技術還被推廣到美國、日本、阿根廷、印度等國,增產在20%以上。袁隆平成為人類綠色革命的使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先後獲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二十三、印刷革命
如今,當人們拿著精美的報刊書籍,看到那清晰的文字和照片時,就會感到,這是印刷革命帶來的成果。這一成果的創造者就是被譽為“當代畢昇”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
王選研製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我國製定了國家重點項目“漢字信息處理工程”。北京大學從1975年開始從事其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係統”的研究工作,王選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這一科研項目。他在調研了國際技術發展方向後於1976年作出決策: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係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係統,直接研究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係統,采取跨越式發展的技術路線,早日實現目標。
針對這一創造性想法,結合漢字印刷的特點和難點,王選發明了高分辨率變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複原方法,率先設計出相應的專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製信息(參數)描述筆畫特性的方法,並獲得了歐洲和中國的相應發明專利。這些成果的產業化和應用,開創了漢字印刷的一個嶄新時代,引發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
同時,他又相繼提出並領導研製了大屏幕中文報紙編排係統,彩色中文激光照排係統、遠程傳版技術和新聞采編流程管理係統等。這些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迅速地推廣應用,使中國報業技術和應用水平處於世界最前列。2002年2月1日,王選榮獲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並獲得500萬元獎金。
二十四、情暖乘客
“乘客同誌們,您可能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麵八方。不管您來自何方?我都將用熱情友好、主動的態度為您提供周到的服務。您在途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我會盡力幫助您!”
這是北京市21路公共汽車133號車售票員李素麗的聲音,它像一股春風,溫暖著所有乘這趟車的乘客。李素麗當售票員10多年,她始終如一地模範遵守職業道德,發揚“一心為乘客,服務最光榮”的行業精神,鑽研業務,愛崗敬業,全心全意為乘客服務。
21路公共汽車北起北京北站,南到北京西站,沿線10公裏分布14個車站。在這平凡的崗位上,李素麗根據乘客的不同需求,給他們最需要的服務:老弱病殘等,怕摔怕磕怕碰,李素麗主動攙上扶下;上班族急需按時上班,李素麗讓他們盡量上車;外地乘客容易上錯車或坐過站,李素麗及時提醒他們;下雪天,踏板滑,李素麗捧來爐灰撒在上麵;下雨了,他撐起雨傘,讓乘客依次上車。李素麗雖然苦一些,可她說:“辛苦我一個,方便眾乘客。”李素麗用自己日複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容,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被人們譽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護士、乘客的貼心人、老百姓的親閨女”。
李素麗把當售票員升華了,藝術化了,她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顯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她禮貌待人,扶老愛幼,身體力行,播撒文明,溝通著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她把50年代到90年代的服務方法、服務水平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乘客在享受其熱情服務的同時,又得到了語言等方麵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