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敬業與奉獻(3)(2 / 3)

林巧稚視職業為第一生命的獻身精神,60年間,接生了5萬多個嬰兒,創造了臍靜脈換血治愈新生兒溶血症的新方法。她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在婦產科的崗位上奉獻了一生。1955年,他曾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二十、誓搬渣山

昔日的廢鋼渣山,今日的廠區花園,每當人們漫步在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的廠區內時,都不由得誇讚:這是李雙良的功勞。

李雙良是山西太原鋼鐵公司加工廠的一名退休幹部,50年代曾是聞名全冶金行業的“爆破能手”,如今要退休了,他想的不是個人的安逸,而是要做一番事業。在鋼廠內堆積了50多年的廢鋼渣像山一樣,在這裏荒蕪著,直接影響著環境,也有礙工廠的麵貌。於是李雙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搬掉鋼渣山,廠區換新容。要搬掉50多年的渣山,談何容易?古有愚公誌,今有搬渣人,李雙良的壯舉得到了各方麵的支持。

從1983年5月1日起,李雙良帶領600多人開進了渣山,他們以誓當新愚公,要讓山低頭的雄心壯誌,每天挖山不止,堆積了50多年的渣山給他們讓路了。

為了治理好渣山,造福社會,李雙良向領導提出,不要國家一分錢投資,走“以渣養渣”的路子,開展綜合利用,保證7年搬走渣山。憑著一股子認真勁、鑽研勁、求實勁,李雙良實現了以渣治渣、綜合利用的願望。到1988年,渣山不僅被搬走了80%,而且回收廢鋼56萬噸,創造價值8489萬元。過去荒蕪的渣場,在他們的辛勞下,栽上了樹木,種上了花草,變成了一個風景宜人的廠區花園。

李雙良還用治渣收入的5000多萬元投資改建了太原東風水泥廠,利用廢渣製成免燒磚,在有關部門協助下研製出鋼渣肥料等。

李雙良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為環境建設和企業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

二十一、戈壁找水

又一眼泉水打出來了,人們圍在新打成的水井旁,大家用桶接,用盆端,用碗盛,人們喝著甘甜清冽的泉水,打心眼感謝親人解放軍為邊疆人民辦的好事、實事。

給群眾打井的是北京軍區給水工程團的官兵們,他們在團長李國安的帶領下,轉戰大漠戈壁,行程幾十萬公裏,為邊疆人民打井1100多眼,化驗飲用水點9000多個,為國防建設和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國安在團長的崗位上,安心邊疆,刻苦學習,成為水文、地質、物探、鑽探等行業的專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為了邊疆地區的經濟振興,李國安勇於向困難挑戰,敢於幹別人沒有幹過的事情:在被視為無水的沙漠中找到了水;在礦化度很高的極貧水地區找到了適用於人畜飲用的甜水;在高寒地區開創了冬季成井的先例;在大漂礫厚積地層采用孔內連續爆破的方法打成了水井;在金川開發區、二連浩特通商口岸打出了一口又一口優質井,有力地促進了邊疆的經濟發展。

為了給水事業,李國安不辭辛勞,常年奔波,患上了腰椎管腫瘤,下腰部三塊肋骨各被切除了三分之一,留下了一條無法愈合的骨槽,但他圍著一條15厘米寬的鋼圍腰,又拖著病體上路考察。在四個多月裏,總行程24800公裏,獲取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寫出了22萬字的專題報告,還勘察了109眼井位。他用自己“上不愧黨,下不愧民”的模範行動,忠實地履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被中央軍委命名為“模範團長”。

二十二、育雜交稻

2001年2月19日,人民大會堂春風撲麵,暖意融融。無數人聚集在這裏,參加正在召開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當“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從國家主席江澤民手中接過首屆“國家科學技術獎”證書和500萬元獎金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少年時就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願長大後當一名農藝師。從農學院畢業後,他到湖南一所農校教書,也開始了他遺傳育種的探索。然而,真正使袁隆平鐵下心來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卻是三年困難時期遍及華夏的饑荒。

看著無數農民被活活餓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種沉重的責任,他立下誌願: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農民多打糧食,擺脫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