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敬業與奉獻(2)(2 / 3)

十二、奠基航天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錢學森,是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錢學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24歲時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係畢業,同年赴美留學,第二年就獲得碩士學位,三年後獲得博士學位,曆任兩個學院的教授。在美學習研究期間,他與人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為研製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基礎。他與卡門一起提出了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飛行器克服音障和熱障提供了依據,以他和卡門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成為空氣動力計算上的權威公式。錢學森的出色工作,使他成為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負責人,被當時公認為力學界、應用數學界和火箭技術方麵的權威學者。

新中國成立後,他決心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1955年9月,錢學森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和親自過問下,回到祖國的懷抱。

5個月後,他向周總理和政府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國國防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他還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等籌備組建中國火箭導彈事業的領導機構。他作為機構成員,受命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院長。

此後,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則,參與了近程導彈、中程導彈和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發展建立了工程控製論和係統學等,為我國的航天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1991年中國政府授予他“傑出科學家”稱號,1999年他又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十三、鬥誌淩雲

華羅庚(1910-1985)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當過雜貨鋪的小店員,18歲染上傷寒,左腿落下殘疾。盡管如此,他以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通過頑強苦學,最終登上了清華大學的講壇。後經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回國後寫出了著名的《堆壘素數論》。他訪問過蘇聯,曾去美國講學三年,並被聘為終身教授。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毅然回國,把科學奉獻給祖國,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華羅庚在數學研究方麵堪稱大師,但更成功的是他注重數學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他受毛澤東《實踐論》的啟發,堅持到群眾中去,第一次使數學從書本中走向生產實踐,在應用數學的推廣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1964年他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建議在生產實踐中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認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主席給他回了信大加讚賞,其中有八個大字:“壯誌淩雲,可喜可賀。”使他受到了極大鼓舞。從六十年代起,在近20年的時間裏,華羅庚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大興安嶺到珠扛流域,從東海之濱到天山南北,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他深入到工廠、礦山、農村、城市,冒酷暑、頂嚴寒,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向工人和農民介紹優選法和統籌法,使數萬人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去,取得了數以萬計的成果。“雙法”之花,開遍了祖國大地。毛主席又一次給華羅庚複信說:“你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十分歡迎。”高度評價了華羅庚將數學應用於生產實踐的做法。如今華羅庚的“雙法”推廣工作正與電子計算機結合起來,為祖國的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十四、一絲不苟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市的北海公園,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從北門進,由南門出,晚上從南門進,由北門出。如此堅持不懈,走了十幾個年頭。這位老人是誰呢?他就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竺可楨。

解放後,竺可楨(1890-1974)一直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家給他配備有一輛小車,可他卻不坐,堅持走路上班,每天用月票進出北海門,一來鍛煉身體,二來觀察物候。哪天北海的冰化了,哪天桃花綻開了,哪天柳絮飛了,哪天布穀鳥叫了……他都要細心觀察,詳細記錄下來。他一生寫了40多本日記。翻開日記來看。每一天的正文前都記載著天氣陰晴,風力級別,氣溫高低,以及相應的物候情況。這看起來極其平凡,卻使竺可楨掌握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