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早年留學美國,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祖國。
1921年他在南京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氣象台,還親手籌建了全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幾十年中,他觀察氣象,研究物候,孜孜不倦,一絲不苟。他寫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讚揚。他發表的《關於我國氣候若幹特點與糧食作物生長的關係》的論文,給氣象工作開辟了嶄新的思路。他寫的一本題材新穎、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科教書《物候學》,為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可貴貢獻。
竺可楨為我國氣象事業奮鬥了一生,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他還用顫抖的手,在病床上寫下了最後一篇氣象記錄:“氣溫,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東風1-2級,晴轉多雲。局報。”因不是自測,而是來自氣象局的報告。
十五、皇冠摘珠
在世界數學領域,“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各國數學家攻克的難題。盡管經過無數次嚐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卻一直找不到嚴格的科學記錄。有的外國數學家竟哀歎:“這不是當今人類能解決的問題。”人們把數學稱為自然科學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我國青年數學家陳景潤,麵對數論的高峰,不畏艱險,毅然向這一世界難題衝擊,決心摘取這顆“皇冠上的明珠”。
陳景潤自幼癡迷於數學,對許多概念、公式預定理都非常感興趣,上中學時就讀過了《微積分學》,《高等代數引論》等書籍,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被福建學院和廈門大學錄取,他為了心愛的數學專業,選擇了廈大。經過幾年苦讀,畢業後,幾經輾轉,又回到母校任教。他住在名叫“勤業齋”的宿舍裏,不分晝夜地研究數學,忘記了休息和娛樂。1956年他的數學論文受到有關方麵的肯定和讚揚,不久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這裏,他有良好的數學環境和大量的圖書資料,他以驚人的毅力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為此,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消耗了大量心血。他也曾被人批鬥、追趕,但都沒有摧毀他的信念。他在僅有六平方米的小屋裏,挑燈夜戰,不是跪在麻袋上,就是爬在床上,忘我地進行鑽研。日積月累,他演算的手稿就有兩麻袋。就這樣,陳景潤的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終於發表了,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距“皇冠上的明珠”僅一步之遙,這個結果被外國數學家稱為“陳式定理”。
十六、忘我拚博
羅健夫(1935-1982)是航天工業部陝西驪山微電子公司的一名工程師。1969年,他接受了研製圖形發生器的任務,並擔任這個課題組組長。這是個填補國家空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項目,一切都白手起家,困難重重。羅健夫過去是學核物理的,對電子設備不在行。國外禁運這個產品,國內無圖紙、無資料、無樣機,麵對這一係列困難,羅健夫沒有畏縮,而是迎著困難前行。
他承擔了圖形發生器電子電路的設計,頂替別人搞計算機,作為組長還要懂一些機械製造、半導體應用等專業知識。因此,羅健夫不得不改變生活習慣,擠出足夠的時間忘我地拚搏。在幾年時間裏,他每天隻休息四五個小時,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學習中去。
在他的帶動下,經過全組同誌的努力,他們終於在1972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圖形發生器,填補了電子工程的一項空白。三年後,又研製成Ⅱ型圖形發生器。接著,他又和同誌們向Ⅲ型圖形發生器發起了衝擊。正當研製工作進行到最緊張的階段,他突然感到胸部隱隱作痛。這時,工作需要他去北京搞協作,他帶著巨大的痛苦在北京堅持工作了三個月。回到西安,組織催他到醫院檢查,醫生讓他好好休息,可他又堅持上班了,並通宵達旦地進行工作。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他是在搶時間啊!
1982年6月,癌症奪去於羅健夫的生命,他永遠離開了心愛的科研工作。遵照他的遺願,遺體經解剖,他周身布滿了癌瘤,胸骨已酥脆,一碰就碎了。人們含著淚說:“他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