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王鐵人”的名字傳遍了油田,並通過新聞媒體宣傳,響徹了全中國。
“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的誓言。從1960年6月1日大慶運出第一批原油,到三年之後大慶油田會戰結束,中國石油結束了用“洋油”的時代,基本實現自給。
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我國一代石油工人,為祖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七、淘糞為榮
在共和國的英模譜上,銘刻著一個叫時傳祥的名字。他以“寧肯一人髒,換來萬人淨”的精神,為首都幹淨美麗做出了貢獻。
時傳祥(1915-1975)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4歲便在北京城郊當了一名淘糞工。解放後他加入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繼續從事城市清潔工作。當時,有些青年人不安心這一行,嫌淘糞的工作丟人,總想轉到工廠去。時傳祥用樸實的話開導他們:“北京城如果一個月沒有人去掏糞,糞便就會流得滿大街都是。你也願意上重工業,我也願意上重工業,不行啊,總得有人清理糞便呀!”他的可貴之處在於,能意識到為人民服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光榮的,並發自內心地做好在一些人眼中認為最低賤的工作。
在運輸工具改為汽車之後,時傳祥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把過去7個人一班的大班,改為5個人一班的小班,帶領全班由過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則每班背90桶,最多掏糞背糞達5噸,管區內居民享受到了清潔優美的環境,而他背糞的右肩卻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因此而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也贏得了許多榮譽。1954年他被選為先進工作者,1959年出席全國“群英會”。會議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握著他的手說:“我們都要好好地為人民服務。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隻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裏,掏糞工已成為消失了的行業,但時傳祥“一人髒換來萬人淨”的奉獻精神,至今仍沒有過時。
八、獻身軍工
被稱為“中國保爾·柯察金”的軍工英雄吳運鐸(1917-1991),在革命戰爭年代曾身負100多處傷,手足殘廢了但仍奮鬥不息。隻要活著,就為革命做貢獻。
吳運鐸出身於礦工家庭,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了新四軍,被分配到軍械所,從此開始了他的軍工生涯。在10年時間裏,他隨兵工廠南北轉戰,在一次檢修槍支實彈射擊時土造槍管突然爆炸,被炸傷了左手。從此以後,他曾三次負重傷,留下傷口100餘處,卻都奇跡般的活了下來。第一次因發動機的搖柄突然掉下砸了左腳,後左腳感染,醫生挖去腐爛的肌肉,他不得不拄著雙拐走路。
第二次為修複前方急需的舊炮彈,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他失去了四根手指,左腿膝蓋被炸開,左眼幾近失明。第三次是在射擊場檢查啞炮,突然發生爆炸,左手腕被炸斷,腳趾被炸掉一半。
就是這樣一個多次負傷的殘廢人,硬是憑著對黨的赤膽忠心,帶著七個學徒,每年為前線生產子彈60萬發,還試驗研製出各種地雷。這種“山溝兵工廠”製造的彈藥和修複、自製的武器一批批送往前線,照樣使敵人膽寒。
在新四軍裏,步槍手榴彈難以對付敵人的碉堡,吳運鐸便設計製造出專門攻堅的簡易平射炮。在戰鬥中,36門平射炮一起開火,碉堡即土崩瓦解。後來他又把炮徑從36厘米擴大到42厘米,增加射程到4公裏。他設計製造的槍榴彈,射程達540米,也很受部隊的歡迎。吳運鐸身殘誌堅,即使在住院期間也不忘武器和新型高效炸藥的設計研製。1953年他拖著傷殘的身體寫下了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曾教育了幾代人。
九、崗位立功
趙夢桃(1935-1963)是五六十年代我國紡織戰線湧現出來的先進模範。“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這催人奮進的夢桃精神,幾十年來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紡織工人。
趙夢桃16歲進入陝西西北國棉一廠,50年代初,在學習“郝建秀操作法”的活動中,她勇於吃苦,不怕困難,不管活好活難,她從來沒有二話,都按照郝建秀工作法一個勁地幹。在擋車時,別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鍾,而她隻用2分50秒。就這樣,他以優異的成績,第一個在全廠帶上了“郝建秀工作者”的紅圍腰。不久,又被選為工會小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