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安慰老人說:“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裏,蘭考受災受窮的麵貌一定能夠改過來。”
四、血灑高原
在西藏高原,一個響亮的名字,隨著他的模範事跡早已傳遍全國各地。他就是被譽為“領導幹部楷模”的孔繁森。
孔繁森(1944-1994)是山東聊城的一名優秀幹部,他曾先後兩次進藏,曆時10載,先後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拉薩市副市長和阿裏地委書記,為西藏的建設、發展和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一名漢族領導幹部,他不僅帶去了黨的關懷和內地人民的情誼,帶領著藏族同胞發展經濟,生活上也與當地藏族同胞融合在一起。當地人民不僅把他視為領導,更把他當成親人。他也是民族團結的典範,時刻把藏族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風雪中,一位藏族老阿媽把外衣脫給了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冷得直發抖,孔繁森眼睛濕潤了,隨即將自己的毛衣脫下來,遞給了那位老阿媽。
孔繁森在部隊學過醫,一次有位70多歲的藏族老人肺病發作,濃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他就用嘴將痰一口一口吸出來,保住了老人的生命。
孔繁森在拉薩時,周圍幾個縣發生了地震,有三個失去父母的孤兒無家可歸,他就親自承擔起撫養三個孤兒的責任,給孩子做飯、換洗衣服,教書認字。他先後獻血900毫升,將醫院按規定付給的營養費900元,都用於孩子的生活補貼。
孔繁森熱愛西藏高原,獻身邊疆建設。1994年11月,他帶領有關部門到新疆塔城考察邊貿,在返回阿裏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實現了他“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誓言。孔繁森犧牲後,江澤民主席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誌學習”。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也題詞“學習孔繁森同誌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五、一心為民
鄭培民(1943-2002)是一位為民造福的好幹部。他身居領導崗位,心係人民群眾,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利益,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和崇高品德,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衷心讚譽。胡錦濤總書記稱他為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優秀代表。
鄭培民曾任湖南省委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0年他在出任委書記時,不辭勞苦,徒步4個小時,親自爬上海拔1700米高的苗寨山嶺,調查研究,訪貧問苦。為了解決湘西百姓斷糧的問題,他在全州推廣“雙兩大”地膜玉米新技術,這是一項彎著腰,在田中豆腐塊大小方格周圍擺兩株苗的累活,他不是坐在辦公室裏指揮,而是帶著機關幹部下地,自己彎著腰在地裏幹活,給農民演示。在田裏示範勞作了幾天的鄭培民,一腳踏空,仰麵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腦震蕩。在他的“科教示範”下,從這一年起,全州的糧食開始自給。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鄭培民跑遍了全州218個鄉鎮,住過30多個鄉鎮。他幫最窮的叭仁村通了水,拉了電,村民們再也不用走16裏路,到山溝裏去拉水了。還帶領技術人員在火爐坪鄉修建了十幾公裏的火禾公路,使山裏的獼猴桃、西瓜賣到了山外。
他擔任省級領導後,仍然心係群眾,為百姓辦事,搶險救災,衝鋒在前,群眾冷暖,記掛心頭。2002年3月11日,鄭培民被抽調到北京參加中央幹部考察組,工作中,因患急性心肌梗死不幸逝世。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湘西鳳凰縣的老百姓淚如泉湧,他們要自己出路費,到北京和長沙為自己的好書記送行,硬是讓州委和縣委的同誌給勸回去了。鄭培民,一個頂天立地的共產黨人,永遠屹立在老百姓心中。
六、舍身拚命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石油產量很少,每年不得不從國外進口。1959年王進喜(1923-1970)去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北京街頭公共汽車因缺油背著煤氣包,心裏很不是滋味。這時,因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油田,王進喜率領鑽井隊由玉門趕到了大慶,剛到這裏,腳下一片荒涼,朔風呼嘯,滴水成冰。沒有公路、吊車、拖拉機,設備在火車上卸不下來。他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帶領全隊30多人用繩子拉,撬杠撬,木塊墊,將60多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拉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就用臉盆端了幾十噸水開了鑽。他與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啃幾口凍窩頭,困了就躺在鑽杠上睡一覺,硬是憑著革命加拚命的精神,使第一口油井噴出了油。
在第一口井打好後,王進喜的腿被掉落的鑽杆砸傷,他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井隊。第二口油井在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重晶石粉,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當時由於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去。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製服,保住了油田和鑽機,王進喜身上卻被堿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大泡。房東老大娘見他連續幾天奮戰在井場沒有回來,感慨地說:“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