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團結與友善(3)(3 / 3)

堂前撲棗任兩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貧困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

詩的大意是,堂前棗熟時,我任憑西鄰來打棗,她是無衣無食、沒有子女的老太婆,如不是生活貧困哪至於此呢?每當他打棗看到我而恐懼時,我反而對她更親近以消除她的顧慮,你搬來後,老婦人擔心你不會允許她打棗了,你又插了籬笆,更是無心變成有意了。她向我訴苦,由於官家橫征暴斂,她窮得隻剩下一把老骨頭了。每當我想起戰火沒有停息,便不禁淚濕衣衫啊!

吳某看完詩後,為杜甫的真情所感動,遂像杜甫一樣,友善地對待老婦人了。

二十六、樂善好施眾鄉親

北朝魏齊時候,河北省趙縣有個大善人叫李士謙。他年輕時參過軍,家是當地有名的大家族,非常富有。可他自己生活很節儉,對別人卻很慷慨,常常施舍錢財,救濟窮苦百姓,以助人為樂。

有一年鬧春荒,許多人家斷了糧,揭不開鍋。李士謙從糧倉裏取出一萬石糧食,借給鄉親們度荒。這年夏天又遇上天災,秋收也不好,借債的人也無力償還,便請求他能延期償還。李士謙說:“我借糧給鄉親是幫助大家度荒,不是為了求利。今年受災歉收,借的糧食就不用還了。”他怕鄉親們不放心,特意備辦了酒席,在邀請大家吃飯時,當眾把所有借據都燒了。

第二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那些借李士謙糧食的人,都爭先恐後地要償還。他們齊說:“李參軍去年救了我們的急,我們感激不盡,今年糧食豐收了應該償還才是。契約雖燒了,我們心中都有數。”李土謙拒絕收債,勸鄉親們把糧都拿了回去。

過了幾年,當地又發生了大旱,顆粒不收。老百姓到處逃荒,餓殍載道。李士謙設了許多粥棚,每天兩次供應饑民稀飯,被救濟生存下來的有上萬人。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糧食分給貧困戶,幫助恢複生產。後來,李士謙又幫助百姓抗戰瘟疫,一方麵配製藥品治病救人,並給他們送去糧食。為此,他又用掉糧食萬餘石。

李士謙樂善好施三十年,到隋文帝開皇八年去世。噩耗傳出,當地群眾無不痛哭流涕。在他出葬那天,萬餘人穿白色孝衣,戴白色孝帽,從四麵趕來,送別這位行善一生的大好人。

二十七、教女尊婆母

唐朝時的崔晟,60歲生日那天,女兒崔玉姣一早趕回娘家,為父親祝壽。中午正飲酒間,忽見一女子走到玉姣身邊,耳語了幾句,又匆匆離去。這時,崔晟看得分明,心生疑慮,便向女兒詢問,玉姣不敢隱瞞父親,說:“婆婆日前偶染小病,剛才托人傳言,需要求醫取藥,女兒已打發人去了。”崔晟一聽,忙說:“既然如此,何不早說,快回去服侍左右。”玉姣分辯說:“今天是爹爹六十大壽,非同尋常事,女兒若是來而複去,有失孝道。”

崔晟擱下酒杯,沉著臉說:“你丈夫不在家中,怎能讓老人獨臥病榻?女孩子出嫁以後,孝敬公婆為最,不孝公婆,終為不孝,我曾與你講過多次,卻因何忘得一幹二淨,還不速速回去!”玉姣無話,隻得趕快歸去。

宴席剛罷,崔晟便與諸親友打過招呼,備馬加鞭,飛馳女兒家中,向親家母賠禮道歉,問安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