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團結與友善(3)(2 / 3)

王克勤是個從舊社會受過苦過來的,他懂得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道理,對同誌有深厚的感情。他熱愛戰士,不僅從思想上關心,而且從生活上照顧,幫助大家共同進步。有一次,有個新戰士犯了錯誤,王克勤沒有因為班裏受到上級的批評,而對新戰士發火。他熱情耐心地做這個戰士的思想工作,進行教育,使他感到兄弟般的溫暖,思想很快有了轉變。

平時,王克勤在生活上關心同誌更是無微不至。行軍時,哪位同誌體弱或身體不好,他就搶著給扛槍,背被包。過河時,年齡小的同誌沒有經驗,他就攙扶著小同誌趟過河去,到宿營地後,晚上又給大家蓋被子。有的同誌病了,他就把自己有限的一點津貼費拿出來買食品給病號吃。有一次兩天行軍,戰士小盧的鞋在泥坑裏找不到了,王克勤看到後,立即脫下自己腳上的鞋給小盧,而他卻光著腳走路。練兵中,他總是耐心做示範,發動技術好的幫助差的。新戰士到班後,不用一個月時間,就可熱練地使用班裏的兩挺機槍。在堅守徐莊的戰鬥中,敵人向王克勤班發了3000多發炮彈,但由於全班軍事上互助,團結一心,大家用勇敢、智慧和技術戰勝了敵人,全班無一傷亡。戰後全班被評為模範班,有四人被評為英雄模範。

二十三、教小八路學文化

1939年春季的一天,毛澤東主席從楊家嶺去抗大作報告,當汽車快開到校務部門前時,有兩個小八路急忙跑過來看毛主席。毛主席下車後和藹地問:“小同誌,你們多大了?其中一個矮個的叫劉長貴說:“我十四,他十五。”主席又問:“你們年紀這麼小,為什麼就參加革命啊?·劉長貴挺起胸脯:“為了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國!”主席高興地笑了,滿意地點點頭,又問:“你們跑來看我,知道我是誰嗎?”他倆齊聲說:“知道,您是毛主席!”毛主席笑著搖搖頭說:“不對,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澤東。”說著毛主席又問:“你們念過書嗎?”小八路回答說:“沒有。”接著毛主席便哈腰在手掌上寫毛澤東三個字,並耐心地邊寫邊教:毛字怎麼寫,澤字怎麼寫,東字怎麼寫。教完後還問他們記住了沒有,兩個小八路回答說:“記住了。”這時,毛主席才滿意地向抗大校務部走去。

二十四、彭總疼愛小孩子

彭德懷特別喜歡孩子,他身邊的警衛參謀有一個孩子,因家裏無人照管,有時大聲哭鬧,這時,彭總就要把他抱起來,逗著哄著。在一次外出之前,彭總對警衛參謀說:“把他帶上車,你又執行任務又帶孩子多好。”警衛參謀連連說不行不行。彭總說:“誰都有個特殊情況嘛。”說著就把孩子抱起來,一起坐進了汽車。彭總愛孩子愛得奇特,誰家打孩子他都去幹涉。有次,這個警衛參謀打了孩子幾下,孩子哭嚎著跑到他那裏去告狀,他見孩子屁股上有印痕,便批評警衛參謀說:“你打他,我看該把你打一頓!”

後來,彭總每當學習、勞動之餘,總要找到這個孩子,給他講故事、擦鼻涕,分給糖果餅幹吃。時間長了,孩子也懂得了規矩,當彭總戴著老花鏡的時候,也就不去打擾吵鬧,當他一取下眼鏡時,便喊著“爺爺,爺爺”,跑上去,要分好東西吃。

二十五、善待老婦人

杜甫(712-770),是我國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晚年漂泊西南,曾到四川夔州(今四川奉節),在西築草堂居住。

草堂西邊不遠,住著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婦,她無依無靠,家境艱難,平時以糠菜充饑。秋天,杜甫草堂前棗樹上的棗子熟了,老婦便來打棗,以棗為食。杜甫對其非常友善。第二年,杜甫從草堂搬走,把草堂借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居住。吳某無意在草堂周圍插上了籬笆,老婦人誤以為屋中新主人不準打棗,便去杜甫處哭訴。杜甫想,如果吳某不讓老婦打棗,豈不斷了其一條生路,便提筆寫了一首詩,題為《又呈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