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團結與友善(1)(3 / 3)

不久,這件事傳到了費宏父親那裏。他聽說兒子對朋友這般無禮,很是生氣,立即寫了一封信教訓費宏:“你中了狀元就這麼不尊重朋友,太不像話了,你趕快向那個朋友賠不是,要不,你就要犯大錯誤。”隨信寄去了一根竹板子,叫他拿著它到朋友家去賠罪。費宏又慚愧又後悔,一連去了三次都沒有見到朋友,費宏急了,第四次到那裏,他先求別人把父親的信和竹板子送給那個朋友看,希望那個朋友能諒解他。那個朋友看到信和竹板子,心裏很感動,哭著跑出來接待費宏。費宏連忙向他道歉說:“我太對不起你了,請別再生我的氣吧!”那個朋友搖頭說:“不,我不生你的氣。快進屋裏坐吧!”

從此以後,兩人不但沒有吵過架,而且經常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幫助,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八、道歉親上門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進駐豐城鎮一帶農村。這個地方有個習慣,往往在湖邊或河邊挖一個小塘,專供淘米或吃水用;在大河裏或別處挖塘洗衣服洗腳。新四軍剛進駐時不知道這種水塘的區別。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1906-1944)和其他一些人在群眾的吃水塘裏洗起腳來,被一個老鄉看見了,便大聲進行指責。

彭雪楓問清原因後,連聲道歉。旁邊的戰士告訴那個老鄉說洗腳的是師長,他立刻改變了態度,帶著害怕的神色走開了。回到家裏,心裏鼓個疙瘩,覺得不該對師長發脾氣。

誰知,晚飯剛過,彭雪楓就親自登門來了,再一次道歉說“部隊初到,不知道老鄉的習慣,你批評得對,已經傳令全體戰士,不準在吃水塘洗衣服洗腳。”沒等說完,老大爺就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九、昭君和番

在我國曆史上,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關係一直存有摩擦,戰事不斷。公元前51年,漢宜帝時,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願與漢朝和好,並親見漢宜帝。到公元前33年,他再一次來到長安,要求與漢朝結親。當時的漢元帝以民族團結為重,欣然應允。在挑選宮女時,許多宮女都不願離開長安,到底誰能去做民族團結的友好使者呢?宮女王昭君主動提出,願離開漢宮,遠嫁匈奴,擔當起和親使者的重任。漢元帝很是高興,立即吩咐幾個專門辦理喜事的臣下,準備嫁妝,擇個日子,給呼韓邪單於成親。

到了結婚那一天,呼韓邪單於瞧王昭君年輕美貌,從心裏感激漢元帝,不說別的,那份嫁妝就已經夠叫他高興了。光是綢緞布帛一項,就有一萬八千匹,絲綢一萬六千斤。漢元帝還在宮廷裏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歡送他們。

王昭君離開長安,渡過滔滔黃河,翻過莽莽群山,來到了草原。從此,她見不到父母之邦,心中不免難受。可匈奴人都很喜歡她、尊敬她,她慢慢也就習慣了。在這裏,王昭君和匈奴人民和睦相處,關係十分融洽。她很愛護百姓,教當地婦女織布、縫衣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人們的愛戴。

王昭君出塞在曆史上確實起了很大作用。漢朝和匈奴長期往來,和睦親善,六十年間沒有打仗。長城內外,歡聲笑語,邊城晏閉,牛羊布野,呈現出一片興旺祥和景象。

十、鬆讚幹布迎公主

鬆讚幹布(617-650)是西藏三十二世藏王,他年輕有為,能文善武,頗有才幹,13歲就成為吐蕃政權的首領。他采取了許多措施,建軍製、定官製,實行統一指揮,統一管理,有效地控製著軍政大權,抑製住地方勢力,加強了自己的地位。

鬆讚幹布統一西藏時,也是我國中心部位以漢族為主的唐朝強盛之時。他為了得到唐王朝的支持,以鞏固西藏的社會秩序,發展經濟文化,於是以民族間的和親為由,便派出使臣來到長安,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並送以貴重禮品,提出要與唐朝結親。唐太宗考慮到吐蕃是西南邊疆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強漢藏兩族之間的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於是慨然答應,將唐皇族中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下入藏。鬆讚幹布親自率領待從和衛隊前往青海迎接。迎親時,他穿著唐朝贈送的袍帶,陪伴著文成公主一起來到拉薩。在早已修好的一座宮殿前,他們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文成公主到西藏後,帶去了一大批詩集、經史、生產技術、醫藥、天文、曆法等書籍,以及各種作物種子,還帶去了許多工匠,幫助藏民製造農具、機械,同時派人到長安留學,促進了藏漢之間的交流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使藏漢之間親善團結,和睦友好。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年,深受藏族人民的愛戴。至今大昭寺前,還有文成公主栽下的唐柳,已成為藏漢團結的象征。

十一、涼山結盟

1935年5月,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扛繼續北上,準備搶占大渡河。通往大渡河有兩條路,如果走大路,就要遭到敵人的阻擊,如果走另一條小路,又要過涼山彝區,惹很多麻煩。紅軍領導們決定,由劉伯承任司令,帶一個先遣隊先進入彝區,為部隊打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