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團結與友善(2)(1 / 2)

在進入彝區途中,果然遇到了麻煩。彝民們成群結隊地拿著大刀、土槍、長矛、棍棒擋住了去路。紅軍翻譯當即向他們作解釋:“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不是國民黨軍隊,我們是你們的兄弟,紅軍不打不搶彝民群眾,請你們放心。”一些彝民不理解,還哄搶紅軍的武器。劉伯承得知後,對大家說:“不要著急,彝族群眾主要是對我們不了解,我們要尊重他們,待了解後,他們會支持幫助我們的。”經過傲耐心細致的工作,彝族首領小葉丹提出,如果紅軍真把彝族當兄弟,那劉伯承司令就應當和小葉丹宣誓結為兄弟,這才是真心實意。

劉伯承聽後十分高興,當即表示:“我們和彝族不結盟是兄弟,結盟更是兄弟,我們共產黨人應該做團結的模範。”宣誓結盟時,小葉丹馬上跪地,表示敬意,劉伯承還過禮後,雙手將他扶起。接著一隻雞被斬掉頭去,殷紅的雞血滴落在兩碗清水中。小葉丹端起碗,鄭重宣誓:“劉司令和小葉丹,在海子塘邊結為兄弟,如有改變,同雞一樣的死。”劉伯承也雙手舉起碗,宣誓說;“上有天,下有地……劉伯承願與小葉丹結為兄弟。”兩人說罷,將血水一飲而盡。

結盟儀式後,劉伯承高興地邀請小葉丹等彝族兄弟到紅軍營地,並熱情招待了他們。

紅軍出發那天,彝族群眾爭相歡送。劉伯承送給小葉丹一支手槍和一些步槍,小葉丹也把自己騎的一匹高大黑騾子送給劉伯承,並把紅軍安全送出彝族區。

十二、傣鄉潑水

1961年4月,正是西雙版納鳳凰花盛開的時節,周恩來總理來到這裏,和傣族人民一起歡度當地盛大的民族節日——潑水節。

4月13日,這天清晨,身穿節日盛裝的傣族人民,和各族兄弟肩並著肩,個個手裏拿著潑水用具,歡樂地向市中心廣場彙集。廣場上擺著許多高大的水桶,桶裏早已儲滿了瀾滄江的清水。

周總理上身穿著一件對襟扣的白襯衫,下穿一條大腰身的咖啡色褲子,頭上紮了條水紅色的包頭巾,一身地地道道的傣族裝束,也來到市中心廣場。

潑水開始了。每個人都使用一根柏枝,蘸著銀碗裏的水,互相灑著。在歡樂的人群中,周總理也歡樂地用柏枝蘸著水向人們身上灑去。按照傣族的風俗,水潑得越多越熱烈,就表示越親熱。

傣族人民覺得蘸著碗裏的水灑,遠遠不能表達對周總理的熱愛和尊敬,於是就改用大盆來潑水。當時周總理已經60多歲了,警衛人員擔心周總理受涼,就用傘去擋。周總理立即要他們把雨傘收起來,笑著說:“傣族群眾的水,每一滴都是熱乎乎的,我一點都不感到寒冷。”還說:“隻有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才能和各族人民心連心啊!”說罷,他也放下了銀碗,改用臉盆,把一盆盆清水向各族群眾潑去。

在明媚的陽光下,到處是水花朵朵,笑聲串串,大家互相潑水,互祝吉祥。這水花映出的彩虹,像一座座彩橋,把周總理和各族人民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十三、巧判地界案

老一輩革命家、我國著名農民運動領袖彭湃(1909-1944),在廣東海豐一帶組織農民運動,一次在平崗村,有兩姓族居的農民,因為地界的事發生了爭吵,嚷著要進城裏去打官司。彭湃聽到後,馬上跑到村裏去,他在稻田的地界上,擺設了一張桌子,桌子兩邊放了兩個竹筒,他坐在中間,叫吵架的人分別站在兩旁。彭湃開始問:“你們兩姓要進城裏去告官,打官司,是嗎?”雙方立即嚷了起來,各說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一定要去打官司。

這時,彭湃見他們互不相讓,就指著竹筒說:“你們雙方都把銀錢放在竹筒裏,看誰放得越多,誰就有本事。”農民聽了,覺得莫名其妙,不知是啥意思:“為什麼要比賽錢多少呢?”彭湃說:

“你們知道打官司要花錢嗎?”看你們有多少錢,都給這裏放,誰拿的錢多,誰就有理,這個道理還不明白嗎?”兩農民有所醒悟,接著,他又給農民講了一大篇農民應當團結,不要鬧意見的道理,講得農民個個心服口服。從此以後,兩家又和好起來。每當提起此事,大家都稱讚:彭湃判案,和解為先,團結一心,合成一片。

十四、彭總的度量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一次,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和參謀長鄧小平等30多人到前沿看地形。他們一路小跑,傳令兵宋寶海手拿一麵小三角紅旗,一邊跑一邊喊讓路,許多同誌都讓開了,隻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總見有人擋路,便訓了他幾句。沒想到這個戰士霍地站了起來,朝著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了他,又匆匆朝前趕路了。

這時,追隨彭總的一個參謀走了過來,嚴肅地對那個戰士說“你還了得,打起總指揮來了!”說著就命令傳令排把他捆了起來,帶他去追彭總。追了半裏多路,總算追上來了。彭總回頭一看,見捆了一個人,忙問:“幹什麼的?”傳令排長回答:“這是剛才打你的那個戰士,現在捆來送給你處理!”彭總雙眼一眯,下唇咬著上唇笑著說:“誰叫你們捆來的?小事情,快放回去!”那個戰士本來不知道打的是彭總指揮,當捆他時才知道闖了大禍,心裏又悔恨又害怕,彭總卻毫不在意,沒有半點難為他,這使他心裏非常感動,難過了好幾天。以後他逢人就講:“彭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而彭總呢,後來每提到這件事,總是笑著說:“這也怪我當時對戰士態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