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寧波商幫的人文精神(3)(1 / 3)

第四節扶困濟世

寧波旅港同鄉會創始會長李達三,對寧波人的性格,有一段十分中肯的評述。他說:“寧波人的特點是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辦事認真,家鄉觀念重。寧波人的節儉在世界上是出名的,盡管有錢,仍然自奉極儉。但省自己不省別人,一旦他人遇有困難碰上災害,出手毫不猶豫。在香港創業,曆盡辛苦,事業稍有成就,就紛紛回鄉資助建設學校,至於在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救災賑濟等方麵,更不落於人後。”

一、崇尚儉樸,誌趣儒雅寧波幫商人早年大多家境貧寒。被後人稱為現代寧波幫鼻祖的嚴信厚,幼時隻讀過幾年私塾,即到寧波鼓樓前恒業小錢肆當學徒。然他為人風雅,擅長書畫,常在扇上作畫,持贈同好。曾憑一把自畫蘆雁折扇,結識紅頂商人胡雪岩。經胡氏引薦,得到李鴻章賞識。嚴信厚還精於篆書,曾為《寧波府城隍廟重建大殿碑記》作篆額。他字畫收藏豐富,並且“鑒藏書畫類多精品”。晚年慨捐巨款,資助寧波鐵路建設,並在家鄉慈溪購置大片土地,辟為莊園,以收租所得設立義學和醫院。金融巨子秦潤卿,其父秦九齡曾任上海新康洋行賬房,然不久失業,生活困窘。他15歲那年,由表叔林韶齋保薦,進上海協源錢莊學業。17歲喪父,負起了一家生活重擔。

秦潤卿不吸煙,不飲酒,不玩牌,不賭錢,衣服也不常添置。有位富商送給他一位年輕貌美的女郎為妾,被他婉言謝絕了。他的弟子孫受百回憶說:“師生平自奉儉約,生活嚴肅,不習煙酒。自師母去世,每日宿店,而僅於周末一返其寓。自微及顯,未營華屋大廈,更無妾媵之侍。每日高朋滿座,應酬特繁,而其必先飯而後應酬,一夕數餐,未嚐有胃病。”這種生活習慣,終身不曾改變。秦氏平時唯獨喜好博覽群書。晚年自號抹雲老人,在家鄉寧波慈城建造藏書樓,取名“抹雲樓”,購藏馮氏醉經閣圖書,並悉心搜求古今中外各種書籍和名人字畫。日軍侵占寧波期間,“天一閣”部分藏書被盜賣上海,秦氏想方設法重予購回,貯於抹雲樓。

民國36年(1947年)抹雲樓對外開放,任人閱覽。1952年又將全部藏書和抹雲樓資產捐獻給浙江省人民政府。葉澄衷祖上世代務農,他幼年喪父,靠母洪氏耕種祠田和勤於紡織勉強度日。9歲上了不到半年私塾,因付不起學費而輟學。11歲到一家豆腐坊當學徒。14歲跟鄉人去上海學生意,母洪氏以秋收稻穀作抵押,向人借債,湊足盤纏,才得以成行。虞洽卿的父親是老實厚道的鄉間裁縫,年輕時貧窮無力成家,中年才娶妻方氏。虞洽卿7歲喪父,靠母親勤勞紡織維持一家生計。正因為這些寧波幫商人出身貧寒,發跡後往往生活儉樸,不事奢靡。餘姚人宋漢章任銀行要職數十年,一生廉潔奉公,公私分明,公物分毫不取,僅以薪金度日。據汪仁澤先生研究,宋氏早年攜眷寄宿漢口路中國銀行三樓一個小間內。後中行為他購置一幢西式住房,他堅拒不受。

經同事再三懇勸始允入住,然每月房租照付,中行不收,他立戶存儲。他習慣於步行上下班,中行特意為他置備的馬車、汽車,他非有急事,不肯乘坐,讓給職工作運送要件之用。他同滬上政界、商界人士多有交往,同外商也很稔熟,然克己律身,不為俗流所染。擔任中國保險公司董事長近20年間,未取分文報酬,應酬交往所費,往往自掏腰包。民國24年(1935年),他曾在幼子陪同下回鄉祭掃祖墓,地方上得悉,準備隆重接待,被他婉言謝絕。

他輕車簡從,就宿於其父生前住過的老將壇舊屋,掃墓後即悄然離去。他社會兼職甚多,曾任中國紅十字會董事、上海銀行公會會長、上海婦孺救濟會董事、浙江會館董事、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董事、華洋義賑會會長等社會公職,他恪盡職守,而致奉的車馬費、酬謝費,一概謝絕。廉潔秉公,兩袖清風。晚年居住香港,生活簡樸,堅辭各方饋贈,港報讚譽他“清操勵俗”。世界船王包玉剛是一位主張“一雙鞋穿破為止”的富商。

王寬誠踐行“溫飽即足”的母訓,不嗜煙酒,不擺闊氣。在寧波設家宴,一再交代要經濟實惠,隻求新鮮可口,不求珍饌佳肴。即便像虞洽卿這樣的大亨聞人,平日飲食衣著也很隨便。晚年入蜀,在重慶感念時世艱難,生活更為儉樸。寧波幫商人中儒雅之士很多。除了上文提及的嚴信厚、秦潤卿外,金子大王王伯元的客廳、臥室、書房裏,到處掛滿當代書法名家的落款屏條。他自己也握管練字,並能鑒別字畫的優劣真偽,家中所藏多係精品。

寧波慈城人應昌期,是台灣屈指可數的工商巨子。他愛好圍棋,嗜棋如命。曾出資3000萬美元,後又增資到5億人民幣,創設世界唯一的圍棋教育基金會,獨資舉辦11屆世界青少年圍棋大賽。還捐資1800萬元人民幣創建上海市應昌期圍棋學校,並邀請寧波少年棋手赴台比賽和組織台北少年棋手來寧波比賽。飲譽美國海運界的複康輪船公司總裁、奉化人魏重慶,對橋牌有特殊的愛好。1965年,首創橋牌精確製叫牌法,並撰寫和出版有關橋牌的書籍。

二、施仁布澤,造福社會寧波幫商人功成名遂後,富而尚儉,富而崇德,往往思念施仁布澤,造福社會。慈溪《餘氏宗規》訂立的宗規族法中,有“睦鄰以念同宗,賑濟以活貧乏”等語。鎮海人陳祖詔在《慈溪鴻門章氏宗譜》卷首《義田記》中稱,“慈(溪)、鎮(海)兩邑,大姓義莊林立”。鎮海方氏家族在家鄉置田1200畝,設立寶善堂義莊,有屋宇57楹。鎮海李氏家族,置田2000畝,設立養正義莊。慈溪葉氏家族,捐銀63000餘兩,設立有田1400餘畝的義莊。

虞洽卿創辦三北輪埠公司的初衷,是便利故鄉交通。民國2年(1913年),虞氏耗資20多萬元,在家鄉龍山築海灘、建碼頭,購置小輪3艘。以慈北、姚北2輪往來於穿山、舟山、沈家門等埠,以鎮北輪行駛甬江,與滬甬航線相銜接。後又耗資200多萬元陸續在故鄉鋪設電話線,修築輕便鐵道、公路,開辟公園,興辦學校、教養院,並在鎮海開辟內地碼頭,使三北棉類出口豁免轉口稅。秦潤卿抱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宗旨,自奉儉約而傾心公益。民國4年(1915年),秦氏在家鄉慈城創辦普迪小學,專收鄉裏貧寒子弟,免收學費,還供給紙張文具,學生多時逾千人。日寇侵陷慈城,校舍遭炮火毀損。秦氏向中國墾業銀行要求,提前撥付他應得的身後恤金,將之移作修複校舍經費,使校舍得以修複。抗戰勝利後,他又竭力資助慈溪中學和寧波效實中學。他是效實中學校董會主席,40年代末物價飛漲,教職工薪水難以為繼,秦氏解囊相助。他還舉辦錢業公學,供錢業員工子弟入學。並盡力為慈溪保黎醫院籌集資金,建造院所,使之成為當時浙江一所頗有名氣的醫院。

葉澄衷幼年家貧廢讀,經商致富後,便於同治十年(1871年)斥資3萬金,建忠孝堂義莊,附設義塾,供族內子弟啟蒙,叫葉氏義塾。晚年,進而認識到“中國之積弱由於積貧,積貧由於無知,無知由於不學”,“以為興天下之利,莫大於興學”,慨然在上海虹口張家灣捐地30畝,捐銀10萬兩,創辦澄衷蒙學堂。這是上海第一所中國人創辦的新式學堂,蔡元培受聘為總教習,著名學者竺可楨、胡適、豐子愷、錢君匋等都曾先後在該校就讀或任教。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葉氏義塾改名葉氏中興學堂。這所學校校風淳正,德智並重,中西兼融,遠道慕名前來就讀者,遍及鎮海和滬甬各地。旅港巨商包玉剛、邵逸夫、包從興、葉謀彰、趙安中等,都是中興學堂校友。20世紀30年代,慈溪人王伯元曾在上海設立王伯元獎學金,資助成績優異而家境貧寒的有誌青年繼續深造。這是我國個人設立獎學金的首創。對品學兼優的中學畢業生,有誌升入大學而無力承擔學費者,頒給學費,直至大學修業期滿。初定名額每年20名,後增加到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