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商人為扶貧濟困,撫孤恤寡而慷慨解囊者,不勝枚舉。蕢延芳曆任四明醫院、濟民醫院董事長,為慈善事業熱心奔走,捐募墊款。他主持的四明醫院,對同鄉中貧病無告者施診給藥;赤貧病重者進院治療,免費供給醫藥、膳食;病故在醫院者,還施給棺木,覓地埋葬。曹莘畊在上海發跡後,在家鄉柴橋創辦美豐雜糧行,以雜糧行盈利接濟鄉鄰。民國29年(1940年)秋,家鄉大旱,瘟疫流行。
曹氏為災民舍棺承殮,並出資撫養孤兒。這一年晚稻無收,米價暴漲,他又命美豐雜糧行從上海、山東等地運來高梁、紅棗、洋米,賑濟和平糶給鄉鄰。抗日戰爭期間,家鄉遭日軍飛機轟炸,頹垣斷壁,滿目瘡痍。他倡議組織柴橋人民建設協會,向各界名流募集資金,並自任會長,捐助巨資,修複家鄉橋梁、街道和學校。創辦鎮海同義醫院,也是旅滬甬商惠澤鄉裏的義舉。民國初年,軍閥混戰,葉雨庵目睹家鄉父老貧病交迫,求診無醫,治病無錢,立誌在家鄉創辦醫院,普濟梓裏貧病者。他向在滬商界、慈善界同邑仁人募捐,得到葉子衡、虞洽卿、宋煒臣、董杏生等100多位殷實商人鼎力支持,於民國8年(1919年)建成同義醫院。
同義醫院重金延聘名醫,服務態度良好,來就診者甚多。醫院多方照顧貧苦鄉民,規定每星期一、四為貧民診期,號金隻收銅鈿六枚,藥資一律酌收;對十裏內赤貧難產得當地士紳證明者,可免收醫藥費、手術費和住院費。鑒於農村時疫流行,醫院還經常為大家免費注射各種預防疫苗,鄉裏深受其惠。寧波幫商人眷戀故土,桑梓情深,常說:“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對家鄉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寧波旅滬同鄉會,曾籌募40多萬銀元,改建寧波靈橋。
靈橋,在寧波人心目中如同城徽,成為寧波的標誌。這座橋原是浮橋,古稱東津浮梁。靈橋初建於唐長慶三年(823年)。當時明州刺史應彪看到東渡門外貿易往來頻繁,而商旅涉江不便,便在這裏用16隻船排成一列,上鋪6尺寬的木板,兩端維係篾索,造起一座橫跨奉化江的浮橋。據說,建橋時天上適有虹霓顯現雲表,以為瑞兆,於是給橋取名靈現橋,後又叫靈橋。一千多年來,靈橋風侵雨襲,人行馬馳,到民國年間,多年失修,已險象環生。
1926年8月,奉化江上遊山洪暴發,東堍西堍橋船上的鐵鏈被衝斷,橋上30餘人落水溺斃。1931年,寧波旅滬同鄉會成立改建老江橋籌備委員會,延請上海租界工部局的英籍工程師茄姆生,會同新仁記營造廠工程師竺泉通,來甬勘測設計。新橋1936年5月完工,長97.6長,寬11米,是當時國內最長的獨孔大環橋。1940年,寧波及各屬縣大旱,旅居重慶各界甬人以寧波旅渝同鄉會為依托,設立甬屬米荒救濟專門委員會,公推劉鴻生為主任,發動寧波籍人士,主要是甬商,積極捐助。
至4月底,籌到米款18.6萬元。經申請購米護照,按比例購置米糧運送家鄉各災區。身居異國他鄉,心係父母之邦。旅居海外的寧波幫商人,桑梓之情更為深切。吳錦堂早年旅日經商,身在日本,心懷家鄉慈溪。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秋,他從日本回故鄉慈溪掃墓,適逢暴雨連旬,山洪暴發。洪水傾瀉杜湖和白洋湖,而這兩座湖年久失修,湖堤潰壞,以致數十萬畝水稻和棉花受淹。他觸目傷懷,決心盡自己積蓄,修浚兩湖。不顧安危,冒著大雨,日夜督視施工。幾次跌進濁浪,險遭滅頂,幸獲救出水。他重修杜白二湖、四浦、十五閘、二十一橋,捐助銀元7萬元,使慈溪一帶20餘萬畝農田受益。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再次回慈溪老家,捐資20多萬元,辟田百餘畝,創辦錦堂學校。這所學校有西式樓房52間,平屋15間,校舍四周鑿渠數裏,導引清流,景色秀麗。吳氏不惜重金延聘名師,並從海外購置先進教學設備,教學質量名重浙東。學校對貧苦學生,不僅減免學費,還贈送文具書籍。成績優異者,發給獎學金。
特優者,資助去日本深造。吳氏思深慮遠,為學校購買債券3萬元、鐵路股票6.6萬元、漢冶萍煤鐵公司股票5萬元,以此生息,作為學校常年經費。並立下遺言:校內產業,後世子孫,不得幹預。新加坡甬籍巨商胡嘉烈,也賑貧濟苦,樂善好施。民國26年(1937年)抗戰爆發,陳嘉庚倡議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即籌賑會),胡氏為委員之一,曾積極募捐,承購救國公債,捐贈寒衣、藥品。民國30年(1941年)日寇侵占浙東,盡搜糧食以供軍需,家鄉父老難得溫飽。他得悉後,委托家鄉親友,在故鄉胡家墳村設立“片雲堂”,賑濟貧戶。片雲,暗寓自己願化為一片雲霓,聊以緩解家鄉在“暴日”(日寇)烈焰下受煎熬的鄉親疾苦。“片雲堂”規定,胡家墳村和花園村(其夫人徐慶月故鄉),生活困苦無依者,每人每年發給稻穀500斤。鄉間習俗,隻有孤寡無後者才受人布施,吃舍米,穿舍衣,死後躺舍材。為使受惠者不致以為是“吃舍米”,還用心良苦,規定這些稻穀按市價百分之十收費。這一善舉,持續了20年之久。
20世紀後半期,追隨世界潮流,海外寧波人的心態有所變化,叢落葉歸根的傳統鄉土觀念,逐漸轉化為落地生根的現代移民意識。可是,海外寧波人眷戀故土的情愫並未淡化。在宇宙中,飛行著四顆以寧波幫巨商命名的小行星,即邵逸夫星、李達三星、王寬誠星、曹光彪星。這四顆小行星,是四顆愛國心,他們都為祖國的教育和科技發展,作出傑出貢獻。他們的事跡在前麵已有闡述,這裏不再重複。海外捐資興學的寧波幫商人,遠遠不止上述的四顆小行星。
如鎮海人包玉剛,20世紀80年代捐資200萬美元設立“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金”,資助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出國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又捐資5000萬人民幣,創辦寧波大學。鄞縣人陳廷驊、鎮海人趙安中,挾貧濟困,為希望工程捐贈巨額資金。更難能可貴的是,捐資興學的並非都是富商。鎮海貴駟中學林華實驗樓的捐資人葛林華先生就是一位在日本東京擺麵食攤的小商販,他出身貧寒,祖輩以出海捕魚為業。父母早亡,胞妹從小給人家做童養媳,生活非常艱苦。
為生活所迫,17歲時背井離鄉東渡日本謀生。50來歲,才有些積蓄,在東京買了一小塊地皮,開設麵食攤。戰後日本經濟漸趨繁榮,他夫婦倆早開店晚打烊,生意日益興隆。他積勞成疾,臨終之際,囑咐家屬為故鄉教育事業出力。1980年,其家屬專程從日本來到故鄉鎮海,捐資建造實驗樓和添置教學設備。新時期的寧波商幫人士也秉承商幫的優良傳統,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樂善好施,惠澤鄉裏。據“2005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的公布資料,寧波的民營企業在該榜中又占了四席之地。這“2005福布斯中國慈善榜”是福布斯根據其所了解的2004年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向公益事業捐款的總體情況而排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