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給關注細節者的七大忠告(2)(2 / 3)

再提升一點,細節就是一種企業精神。在聰慧、悟性和實戰經驗相近的情況下,細節就表現出專業精神來,故而說,細節是一種精神。

筆者由於經常出差,所以對賓館酒店非常熟悉,最令我難忘的,就是那些感人的細節。有一次我去香港公幹,住在一家高級酒店,由於急於參加一項重要活動,就將襯衫塞進洗衣袋,當時襯衫上方一顆紐扣又鬆了線,袖子上一顆已掉了。本想著沒時間去買新的,對付一下就算了。當洗衣房送來燙好的襯衫時,我發現鬆線的紐扣已重新釘過,而掉了的紐扣已補上。更可貴的,是送襯衫的人根本沒說到紐扣的事,就像一切都非常正常,什麼都沒發生過。聯想到在國內某些酒店洗衣,他們會讓你在掉紐扣的說明單上簽字,以表示紐扣不是他們弄丟的,深感細節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類似這些的細節更多的是靠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在許多情況下,敬業精神能補救許多能力的不足,正如李素麗講的那樣,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正因為細節決定成敗,所以才需要用心把每一件事情的每一個方麵做好。

第五節 把小事做細

在第二次世界戰經濟大蕭條時期,日本的許多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大多企業隻好關門大吉。其中一家水果店雖受衝擊,但因老板的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細節和舉動使商店轉危為安。他派人去蘋果產地預先訂購一批蘋果。在成熟以前把標簽貼在蘋果上。當蘋果完全變紅之後,揭下標簽紙,蘋果上就留下了一片空白,水果店老板從客戶名錄中挑選大約200名訂貨數量較大的客戶,把他們的名字用油性水筆寫在透明的標簽紙上,請人一一貼在蘋果的空白處,然後隨貨送給客戶。結果幾乎所有的客戶都對這種蘋果感到驚訝和受到感動,因而水果銷量大增,顧客盈門。如果說這隻是一個久遠的經營案例的話,那麼,時下知名企業憑借細節成功的則更為多見。

一些細致的飯館在餐廳裏準備了若幹“baby椅”。專供小的兒童使用,客人吃完後滾的薑茶便端送到手;不少商場,晚上關門前會放送諸如《回家》之類的音樂。讓客人在薩克斯的情調中把輕鬆帶回家……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隻好去做買賣。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會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麵。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占據了周圍大的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而專門搞零售呢?那些地點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願意到他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水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不太好。

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感覺到要想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後,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砂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裏麵。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用起來很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我曾經說過:“營銷是賣的藝術,是滿足他人的策略,是提高性價比的智慧。”在這裏,王永慶就是通過提高性價比實現了米的良好的營銷。在當時的情況下,提高性價比很簡單,就是將砂粒、石子撿出去,這是非常瑣細的工作,也是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能做的事情,但正是這種需要花功夫的瑣碎的、細節性的工作,使王永慶實現了提高性價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