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3)(2 / 3)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與失敗較量的過程,隻要我們麵對失敗時,再堅持一下,成功就會屬於我們,不信看看這句話:什麼東西比石頭還硬,或比水還軟?然而軟水卻穿透了硬石,這是為什麼?是堅持不懈而已。在山崩地裂的大地震中,不幸的人們被埋在廢墟下。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亮光,連空氣也那麼少。一天,兩天,三天……還有希望生存嗎?有的人喪失了信心,他們很快虛弱下去,不幸地死去。而有些人卻不放棄生的希望,堅信外麵的人們一定會找到自己,救自己出去。他們堅持著,哪怕是在最後一刻……結果,他們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他們從死神的手中贏得了勝利。

故此,當我們麵對困難時,絕不要輕易放棄,隻要我們再堅持一下,我們就能變困境為順境,就能創造人生的奇跡。

史華茲博士在考察傑出的個人品質以及取得成功的人具有哪些特點的時候,發現“堅持下去”是所有成功者的一種共同的性格。約翰·R·約翰遜就是體現了這種“堅持”性格的人。

約翰遜於1918年出生在阿肯色州一個貧寒的家庭中。他曾在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勤奮讀書,由於他的刻苦努力,他最後獲得了16個名譽學位。約翰遜開始踏人商界是在芝加哥由黑人經營的優異人壽保險公司當雜役。現在,他是這個公司集團的董事長,主管著好幾個龐大的分公司。

1942年,約翰遜以抵押他母親的家具得到的幾千美元貸款獨自開辦了一家出版公司。現在,這個出版公司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的黑人企業。它起初出版了《黑人文摘》(現名《黑人世界》),又出版了《黑檀》、《滔滔不絕》、《黑人明星》、《少年黑檀》等雜誌。1961年,約翰遜開始經營書籍出版事業。後來,他又擴展了業務,買下了芝加哥市的廣播電台。

約翰遜在談到他的成功時,謙遜而誠懇地說:“我的母親最初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鼓勵,她相信並且常常對我說的是:‘也許你會勤奮地工作而一事無成。但是,如果你不勤奮地工作,你就肯定不會有成就。所以,如果你想要成功的話,就得冒這個險!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要百折不撓,要不斷地去研究、去想辦法。”’

約翰遜到芝加哥去上中學時,就開始為獲得成功而奮鬥了:“我沒有朋友,沒有錢,由於穿的是家裏自製的衣服而被人譏笑。我說話有很重的南方口音,孩子們常拿我的羅圈腿取笑。所以,我不得不用一種辦法在他們麵前爭口氣,而且我隻能采取這樣一種辦法——做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我用功學習,取得很高的分數,還去聽如何演講的課。戴爾·卡耐基寫的《處世之道》,我看了至少50遍。班上的同學除我之外,都不敢高聲發言。我讀了一本關於演講的書,按書上說的辦法對著鏡子反複練習說話。由於我做了一些演講,同學們選我當了班代表。後來又當了學生會主席、校刊的總編輯和學校年刊的編輯。”

1943年,約翰遜開辦一家小型出版公司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戲劇性的事情。當時,他想要為擴大發行他辦的《黑人文摘》做宣傳。

“我決心組織一係列以《假如我是黑人》為題的文章,請白人寫文章的時候把自己擺在黑人的地位上,嚴肅地來看這個問題,考慮假如他處在這種地位上會實實在在地做些什麼事情。”約翰遜回憶說,“我覺得請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來寫這樣一篇文章是最好不過了,於是便給她寫了一封信。羅斯福夫人給我回了信,說她太忙,沒有時間寫。但是,她沒有說她不願意寫。因此,過了一個月之後,我又給她寫了一封信。她回信說還是太忙。以後,我每隔一個月,就給她寫一封信。她總是說連一分鍾空困的時間都沒有。”

由於羅斯福夫人每次都說問題是沒有時間,所以約翰遜沒有退縮:“她沒有說不願意寫,所以我推想,如果我繼續寫信求她寫,總有一天她會有時間的。最後,我在報上看到她在芝加哥發表談話的消息,就決定再試一次。我打了份電報給她,問她是否願意趁待在芝加哥的時候為《黑人文摘》寫那樣一篇文章。”

她接到我的電報時,正好有一點空餘時間,就把她的想法寫了出來。

“這個消息傳了出去,反響相當好。直接的結果是,這本雜誌的發行量在一個月之內由5萬份增加到15萬份。這確實是我在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