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1)(1 / 3)

機會不可失。在進退之間。不能把握時機;必將一事無成。遺憾終生。錯失時機的原因可能體現在兩個環節上,個是識機。一個是擇機。時機來到。有的人能及時發現。有的人卻視而不見,有的人雖然有所發現。但認識不清,把握不準。對機會的認識決定了對機會的選擇。不能識機。也就無所謂擇機,識機不深不明,便會在選擇上猶豫徘徊,左顧右盼。不能當機立斷。最終錯失良機。

1.時刻準備著機會的到來

機會來無影。去無蹤,需要自己去創造和把握。來的時候不會提醒你,去的時候也不會通知你,我們要時刻去捕獲機會,見機而動,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但許多人卻令人遺憾地失去了機會。 一位成功者曾經這樣說過,事業成功的三大要素是天賦、勤奮和機會。可是,我們如何才能抓住機會呢?這不僅需要我們要具備為成功而長期進行的堅韌、紮實的知識儲備和辛勤刻苦的勞動,以及在機會到來時的全力拚搏和衝刺,不定期需要時刻準備機會的到來時能夠捕捉到的時機。有的人一生中都在等待機會,就像那個守株待兔的農夫一樣,期盼著機會、好運能找上門來,但是,當機會迎麵而來時,又猶豫不決、患得患失。於是一個又一個機會與他擦肩而過,留下的隻有無盡的自責和惆悵。但成功者卻不是這樣,他們的做事風格是,隻要機會一出現,他們就會立即抓住不放,並立即投入行動,最後取得了成功。

在上海股市,陳榮一向有“資本運作高手”之稱。

1984年,陳榮用在10年中積攢的2000多元,在自己的家鄉開辦了一個小服裝廠。6年之後,在剛剛起步的證券市場上,他成功地使lO多萬投資增值到了1億。

1989年夏天,當時還是上海南彙縣小商人的3l歲的陳榮,揣著12萬元來到百裏外的大上海。一直到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張的前一天,陳榮手裏拿的都是國債和現金。當時包括楊百萬在內的諸多老炒家都認為,上交所開張,掙大錢的曆史性機遇已經結束了。

但是陳榮認為,機遇剛剛開始。他記住了一篇文章,規範中國證券市場需要20年。他記住的另一篇文章說,在香港和台灣,發大財的人主要借助兩個渠道,一是房地產,二是股票。從鳳凰股份、電真空、小飛樂等“老八股“起,陳榮開始譜寫屬於他自己的股市神話。甚至在1993年2月到1994年7月的大熊市裏,陳榮也掙了錢。但是後來有人總結道:“與1994年夏天的大決戰相比,所有這些勝利都不過像是為此埋下的伏筆。”

當年6月,上證指數下行至400點上下,已積累下千萬身家的陳榮感覺到屬於自己的曆史性機遇也隨之降臨了。這時候陳榮已是證券公司的座上賓,他要求透支1:4。

“從買進到反轉一共38天。”

痛苦的38天,陳榮回憶說:“因為股價低,跌一點跌幅就很大。我認定380點是政策底,但是380點被刺穿,政府一動不動。”陳榮心驚肉跳。

當年7月29日,證券會宣布暫停發行新股等三大政策。8月1日,滬市直接跳高61點開盤,直線上攻。9月1日陳榮交割,他賺了1個多億。此一役,陳榮在上海股市的超級大戶地位從此確立。

1995年,保齡球運動在國內興起時。陳榮認為,“中國人過不了多久就能打得起保齡球,而且會喜歡這種球藝。”他抓住時機,成了國內最大的保齡球設備製造商。陳榮也就越來越快地成為本地私企中的一顆閃亮的新星。在克林頓訪華期間,“中路實業董事長”陳榮作為12位企業家之一,與克林頓共進午餐。就此,陳榮在上海灘的名聲遠揚股市之外。

“l 5年來,中路以平均每年資本增長100%的速度超常規發展,無論是宏觀調控還是亞洲金融危機都給我提供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因為我是從逆境中成長起來,喝‘熊奶’長大的,在‘熊市’中也能走上發展之路。”

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要善於把握。機遇在哪裏?國家的政策、重大舉措的出台,都意味著新的機遇。如果你能在別人徘徊、猶豫時,搶先m手,你就是贏家。陳榮所悟之道,也是20年來眾多中國商人快速積累財富的不二法寶。

機會覆蓋的範圍十分廣泛。有的人可能隻把機會的定義限在財富上,其實生活中的機會比這個意義要寬廣得多。不管你是誰,肯定會時不時碰到挫折,但是你也有機會。一定挖掘出自己無限的創造力,不斷前進。從一定意義上講,你就成了哥倫布,你就成了愛迪生,你探索了,發明了,創造了,也適應了。是誰給你這些權利,是你自己,因為你時刻準備著,時刻在準備著拚搏,所以你就抓住了機遇,你就贏得了成功。激發潛能:你必須給自己創造機會

機會不光是給別人的,還是給你自己的,所以你必須給自己創造機會。一項權威的調查顯示,研究人員對20世紀400位成就卓越的人士進行了調查,得出結論:這些名人當中3,4的人在早年遭遇過挫折和打擊。但他們卻從困難中奮發向上,為人類做出了貢獻,自己也最終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