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舒自己有個“一瓢水”的投資理論,他叫它“無中生有”理論:“北方農村有機井,一根鐵棍插到地下,你隻要端一瓢水倒進去,裏麵的水就會無窮盡地流m來。投資就是這個道理,我用一瓢水的資金激活兀窮多的資金,什麼項目我都能完成。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得曼在《蕭條經濟學的回歸》裏提卅過一個新的經濟學悖論:‘世界上存在著免費的午餐。’隻要我們伸手,我們就能找到午餐。因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著大量的資源在等待著用武之地,在等待著整合。真正短缺的不是資源,不是資金,而是思維,是對現實對社會的理解和把握。”名人點撥:
英國的毛姆說:“一個人因為看到另外一幣中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義,隻經過半小時的考慮就甘願拋棄一生事業前途.這才需要很強的個性昵,冒險走出這一點,以後永不後悔。邡需要的個性就更多了。”
5.機會就在奇敢於突破創新
創新有時表現為靈光一現.有時則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怎樣才能創新呢?關於創新的心理學、思維學分析不計其數。實際上。各學科都在試圖告訴人們。創新能力是可以而且是應該能培養的。
有人問,海爾用16年的時間,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企業發展到今天的國際知名企業,靠的是什麼?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回答,是創新。 創新是距離成功最近的路。 然而,創新之路很難走,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創新是相當神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的確,僅僅有創新精神是不夠的,還需具備創新的能力。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朱棣文說:一個人要想做出成績,一定要敢於想象,敢於創新。成功的飛躍在於敢想前人不敢想、敢做前人不敢做的事。
上世紀70年代後期,汽車市場萎縮,意大利菲亞特汽車總公司病入膏肓。1979年,維托雷·吉德拉m任債台高築的菲亞特公司總經理。他上任伊始致力於采用新技術、設計新車型。經過三四年的努力終於推出了“昂羅”車以替代老式的菲亞特車。
新車型簡化了車體結構。“昂羅”比老產品“菲亞特127”的車身部件減少了35%,鉚焊點減少了36.9%。連發動機的構件重量也下降了12%,是當時世界上最輕的汽車發動機。
新車型降低了耗油量。“昂羅“車采用了先進的截流裝置和具有較高壓縮比的空氣壓縮機,改善了燃油過程,加上車身變輕,風阻係數變小,所以耗油量下降了13%。
新車型還采用了電子設備和新材料。它裝配了電子集成點火係統,能夠更好地控製發動機、點火時間和燃油的供給量。發動機和車體部件盡可能采用鋁合金、碳素鋼、優質塑料及合成橡膠,使部件更輕、更牢固,生產成本也下降了不少。
“昂羅”車一問世,便很快扭轉了“菲亞特”在歐洲市場的被動局麵。當年的市場占有率就上升到12.7%,1984年又上升到13_4%,雄踞市場第一位。1983年的營業額高達12億美元,利潤’7000萬美元。
菲亞特汽車公司依靠高、精、尖的科學技術,一舉扭轉了連續十年虧損的衰敗局麵。
突破傳統的創新讓菲亞特起死回生,是材料技術的突破扭轉了菲亞特汽車公司的衰敗局麵。突破就是超越,突破就是菲亞特成長的關鍵。同樣,敢於突破、敢於嚐試也是成功者們所必備的積極心態。
廣廈集團董事長樓忠福也是一個勇於創新的人。樓忠福認為,建築業是傳統行業,像投標、招標這樣的行業傳統很難有突破,隻有從管理和經營的手法上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我們如果像1991年以前那樣一塊錢一塊錢地去賺,肯定是不行的,隻有從發展上去創新,才能走到今天。” 關於經營創新和管理創新,樓忠福有一整套的經驗。 “經營思路方麵的創新,就像我們1997年上市公司有兩大功能,一大功能是所有國企領導都知道的,那就是融資的功能。但是,它的規範、法製和回報,很多人是不懂的。實際上,很多人融資的錢,都是去支持他的主業的發展。我就不這樣做,我的主業是建築業,但我要在投資主體上創新,原來我們一直是乙方,但我現在要做甲方了,這就是經營思路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