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1)(2 / 3)

這400人中有3,4的人曾與厄運作過頑強的鬥爭。這是多麼有說服力的數據啊!這些人當中有失聰的愛迪生和身殘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盡管殘疾,他們卻從中奮起,抓住了機會,攀上成功的高峰。

中國有句成語說,苦盡甘來。另一句又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都是鼓勵人在麵對苦難的時候要忍耐,要有個盼望。

是否每一個人都會苦盡甘來,吃得苦中苦的,是否必然成為人上人呢?事實上也不一定。苦難雖是人生必須麵對的經曆,但苦後不一定甘來。

苦難,對於弱者是一個深淵,對於強者是一筆財富,對於智者是一個台階。

無所失去,也就更加無懼。沒有當下的滿足,也就更懂得眺望。

基督徒也有苦難,在聖經中耶穌說:“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因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麵前,對他們作見證,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考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命,被眾人恨惡,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出生在東北的周福仁,在10歲時就失去了父親,他母親帶著4個孩子艱難度日。

周福仁說:“小時候的苦難生活,至少培養了我兩方麵的優點:能吃苦和會掙錢。”

他接著說道:“論苦幹精神,城市裏長大的人和我們比不了。我們一直到現在都是這種作風,沒把吃苦當作什麼事,沒有吃不了的苦,隻要有工作就去幹。吃苦基礎打得非常牢。”

周福小的時候正碰上國家經濟困難。他家因為父親去世沒有勞動力,生活得更加困難,糧食根本不夠吃。他家裏的房頂是秫秸鋪的,很容易漏雨,還要扯上塑料布。屋子裏放的,都是農工具,鐮刀、斧頭、鋤頭、小鎬頭等等。因為經常漏雨,屋裏地麵的中間是凹的,像一道溝似的。夏天漏雨潮濕,冬天屋子裏非常冷。一直到周福仁二十七、八歲的時候,家裏的房子才換成了瓦房。

他們那裏的主食是高粱、玉米、穀子,一般家庭是每年年三十吃一頓大米飯。但周福仁家的生活水平更低,有好多年連一年一頓的大米飯也吃不上。一直到了1975年以後,這種忍饑挨餓的狀況才開始有所改變,能吃飽飯了,能吃高粱了,不用吃穀子麵了。

周福仁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跟大人下地幹活。大人在前邊鋤地,他在後麵揀野菜,揀回家喂豬。7歲的時候上小學了,沒有好鞋穿,鞋上補丁太多了,一層一層的好厚,走起路來戳得腳生疼。周福f_就幹脆把鞋脫了拎在手上,光著腳走,比穿鞋還舒服一點。

小孩也知道適者生存的,怎麼得勁怎麼走。

“因為家境困難,我立誌比較早。小時候就有一個誓言:我要掙錢。人要是沒錢,誰都瞧不起。”這種誌向很早鍛煉了周福1__掙錢的思維,“我從很小的事情做起,一直到現在企業做大了也還是這樣。在相同的情況下,做同樣的行業,別人賺錢,我們也能賺錢;別人做不下去的時候,我們還能做。”

周福仁l0歲以後開始和大他兩歲的哥哥一起打柴火,除了滿足家用以外,多餘的要賣。上學時就利用早晚的空餘時間去打,放假時就整天去打。他說:

“我們那時以做活為主,不像現在的小孩,放假了做作業、校外輔導、補習功課。那時,咱根本想都不能想。哪怕是正常上課的時間,碰到家裏有活都不去上學!放假時更是全身心地投人到勞動這條線上。

“當時賣柴火,一年能掙七八十元錢。在那時這筆錢已經很了不起了!一個強壯勞動力天天上工,一年也掙不到200塊錢。我們還是上學的小孩子,等於半個勞動力掙的錢了。對我家來說,這是很大的一筆收入。

“等再長大一點,我就開始割草。把野草割了,曬幹,賣給生產隊,喂牛、喂馬。當時,每斤草曬幹了賣3分錢,我們小哥倆一年能賣七八千斤,掙一兩百塊錢,也算是一筆相當大的收入。

“我小時候就會動腦筋掙錢,我想的事情比我哥哥還多。割草都是我去做,因為那時我哥哥已經到生產隊上班去了。我割草賣,為家庭掙錢,上學的書本、家裏的油鹽醬醋,都用這些錢開支。不必花的錢我從來不花,根本沒吃過零食。十五六歲了才第一次吃冰棍,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冰棍是什麼樣子的。”

周福仁隻念到初中畢業就沒錢讀書了,但初中生在那時候已經算高學曆了。一個村子念高中的相當少,可能要好幾年才有一個,上大學的一個都沒有。“跟我一塊長大的,有很多根本就沒念書,或者頂多念個一兩年。我已經屬於幸運的了,我的哥哥、弟弟、妹妹他們幾個都沒上初中。”

十五六歲時,參軍在全國很時髦,周福仁很想去當兵。等到1968年,他虛歲18歲去報名參軍,檢查也合格了。但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舅舅沒讓他去。接下來,周福仁隻好麵對現實,開始在農村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