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不要放棄任何機會(3)(3 / 3)

利用條件,整合資源,機會就誕生了。吳一堅對機遇的把握其實非常具有主動性。對於他,機遇不是等來的,而是創造的。激發潛能:有機結合就是機會

人總是有所追求的,如果我們願意去幹一件事情,就能夠找出千萬條方法,把這件事情幹好;如果我們不願意去做一件事情,就會找出千萬個借口,把這件原本做得好的事情幹得一團糟。

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這個報道說的是機會有三項要素:資源、利益和條件的配合。

資源包括個人的知識、技能,人際關係的技巧、智慧、財富、膽量等,也包括機構或企業的人才、資本、科技、設備、現有的產品或服務,諸如此類。

上述各種有形或無形的特質,必須能為個人或企業製造價值,才稱得上是資源,否則,那隻是未開采的鐵礦,和泥石混雜,並無多大用處。

利益是機會的主要內容,也是創造機會的主要目標。一種條件如果不能為人們帶來利益,那就不是機會。對於致富來說,利益主要是金錢的收人,另外還包括名譽的提升、形象的建立或改善,而建立聲譽和改善形象最終也會帶來金錢的收人。利益在不同行業裏各有不同的具體表現,例如,酒店業要求客戶的人住率保持高水平,百貨業要求貨品流通迅速。而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利潤、降低成本等,是各行各業同樣的追求。

條件的配合是指客觀環境和創造機會的主觀條件互相配合,首先是客觀因素的變化,造成有利的投資環境。例如,經濟複蘇,人口激增,可用的土地有限,造成地價急漲,這是把資金投人地產市場的有利環境。其次是指創造機會者具備足夠的條件去利用這個有利的環境。例如買地、發展土地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以及創造機會者個人的眼光、膽識和決斷力等。最後是指主、客觀因素剛好配合,例如,在地價快要急漲時,先已預見到這個趨勢,又具備投資的各項條件。

創造機會者的物質條件(資金、人才等)、個人條件(眼光、膽識等)都屬於資源,它們能為創造機會者創造價值,帶來利益。而機會正好提供最有利的環境,讓創造機會者得以更有效地運作資源,創造或增加利益。而要實現這一切,條件就隻有一個,那就是咬住機遇不放鬆。

我們應該學會當機遇不在時,就要去尋找機遇;當機遇到來時,就要善於發現機遇;發現機遇後,就要抓住機遇,這是那種渴望成功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1993年夏天,楊卓舒從河北日報社辭職,向朋友借了幾萬元現金和一部小轎車,創辦了卓達集團。

楊卓舒後來回憶說:“我完全可以規矩安逸地做個黨報記者,我從小就有從政的渴望,而且希望官做得越大越好,越大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但顯然,我的這一理想不成熟,以我當時的年齡、性格和家庭背景,不可能登上比較高的政治舞台。當我40歲時,我才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但人生總要有自己的表達方式,由此我想到了經商。”

他的第一個項目是在石家莊市郊區修建別墅。當時正值全國經濟宏觀調控,房地產業跌入低穀,很多資金紛紛撤出這個行業,但楊卓舒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石家莊有個特殊背景:這個城市發展很快,但是起步較晚,60年代末才確定為省會城市。當時河北省人口有7000萬左右,全省人口和省會人口之比,省會人口應該在500萬人左右,而當時石家莊隻有100多萬人口。因此,省委、省政府提}n造大都市,要把城市擴大幾倍,做成知識含量最高、科技含量最高、經濟最富有活力、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因此,石家莊城市成長的空間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