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固定資產僅500元,隻有一台鎖邊機,16個農家姑娘各自帶一台縫紉機組成的小廠子正麵臨倒閉。鎮裏以年2000元招標承包,連腳跟也沒站穩的2l歲青年又不安分守己地站了m來:“我來承包!”承包的結果是,當年實現利潤6萬元。
此後,他販賣泥鰍的才能得到了更大的發揮。工廠發展壯大成600多人,利潤也達到200萬元。1989年,他開始與上海一家服裝廠搞聯營,生產出口服裝。1990年,他接到了120萬件出口中東的業務,他萬分興奮,一條成功的新路眼看就要開通了。然而,出口的路剛剛打通,國際局勢風雲突變,海灣戰爭爆發了。新倉服裝一廠生產的阿拉伯大袍因為戰爭而無法出口,訂單沒了,工廠隻好停工,企業瀕臨絕境,這個年輕人好不容易開創的事業麵臨被扼殺的危險。命運以其特殊的方式把他推到失敗和成功、灰暗和輝煌的交叉點上。
“從1983年到1990年,我天天在賺錢,天天在花錢,最後卻欠債。為什麼別人都成功,我卻成功不了呢?關鍵是我沒有掌握市場。”事後他感慨萬千地說。一個沒有市場的企業是盲目的。當時他正麵臨絕境,工廠一旦倒閉,工人多年辛勞的心血將付諸東流,怎麼向父老鄉親交代?困境往往與機遇同時降臨。在尋求謀生之道時,一個使他日後無比輝煌的機遇悄然落到了他的身上。
1990年末,一位做毛巾生意的日本客商來平湖考察時路經新倉服裝一廠,無意的聊天使日商對28歲的廠長發生了興趣,他誠懇的態度和對市場對行業狀況的分析使日商頓生相見恨晚之感。他調動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日商和自己合作,日商動心了。臨別,他拿出了37件服裝樣品請日商為自己尋找銷路。日商答應了,準備付錢,因為按這位外商的經驗,拿別人的樣品是要付錢的。可是他拒絕了:“你是為我推銷產品,怎能收你的錢,你幫我推銷出去,我還要給你錢呢。”日商大為感動,答應1個月後給他答複。
28天後,日商如約來了,交給他7件日本的服裝樣品。“你能做這樣的服裝嗎?”什麼不能,隻要是服裝還有不能做的?他一口答應:“能!”“幾天能做好?”“3天。”“好,3天後見。”可當他回廠細看樣品卻呆住了,7件樣品中有西裝、學生裝、時裝、褲子,都是專業化程度要求很高的。怎麼辦?他的才能在這種緊急關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馬上組織全廠精幹力量突擊,對於一些無法完成的部分,馬上送到生產出口服裝的企業加工。日趕夜趕,他終於如期完成任務。第3天,他帶著7件樣品來到了上海華亭賓館日商的住地時,比原定時間提前了半小時。他贏得了日商的信任。日商改變了原準備投資毛巾的意向,決定和他合作辦服裝廠。
為了論證合作的可能性,這位毛巾商請來了另一位做服裝生意的日本商人,他就是李勤夫現在的長期合作夥伴鬆岡照浩。此時的鬆岡也正在苦苦尋找合作夥伴,鬆岡已在中國投資搞了幾個合資廠,但由於合作夥伴挑選不當,效益並不理想。李勤夫抓住對方的心理展開了遊說:“鬆岡先生,你不遠千裏,來我國尋求發展,非常辛苦,你如有意到我這裏投資辦廠,我一定全力以赴幫你賺錢。”“幫我賺錢?”鬆岡驚異了。“對,幫你賺錢!”“你能保證我賺到利潤?”“沒錯!”“我和中國人打了這麼多年交道,從來沒有人說幫我賺錢。”鬆岡日後追述道。隨後兩位日商和他共同組建了一家服裝企業,雙方合作的方式是,投資雙方各占一半,日方出資金,中方出地皮、廠房、勞力,並由中方管理,服裝的原、輔料全部由日方提供,產品全部返銷日本。
1991年1月,中外合資浙江茉織華製衣廠正式投產。第一批產品完工後,鬆岡走進倉庫檢查。根據國際慣例,每加工100件服裝必須提供1 02件的原輔料,允許有2%的差錯率。而鬆岡在與中國企業合資時,100件原、輔料隻能完成95件,另5件被企業用於打通關節送人或自己穿。鬆岡雖對此極為惱火,但卻也無奈。可是這次,當鬆岡在倉庫檢查時卻驚奇地發現,該廠卻是100件服裝的原、輔料做出了102件!連允許2%的損耗也沒有!鬆岡笑了。這笑顏馬上帶來了更大更多的投資,鬆岡製衣公司,羅馬製衣公司,潔成製衣公司,安潔拉製衣公司,陽湖製衣公司等等。通過鬆岡的關係,日本、韓國等商人紛紛與他合作,幾年間先後創辦了18家合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