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創業——人生的最大挑戰(4)(1 / 2)

盡管如此,黛比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1997年8月18日上午9點整,黛比20歲時,她的費太太巧克力餅幹店,正式在加州帕羅阿托附近開張。開店後惟一的問題是,沒人到店裏來買餅幹。接近中午時她急壞了,她說:“我決定就算我要倒閉,也要倒得漂漂亮亮的。”於是她用一個大托盤裝滿餅幹,拿到店外附近人來人往的地方去分送。“不過沒人願意接受我的餅幹。”她說。抱著一股大無畏的精神,她開始在街上乞求、哀求,好言糾纏,直到別人願意接受她的樣品為止。

這招果然有效!吃過餅幹的人都紛紛愛上餅幹的美味可口,回到店裏來買更多的餅幹。那天營業結束之前,她賣掉價值美金50元的餅幹。第二天,她的收入是75美元。接下來她店裏的發展史就成為餅幹業發展史的代表。

如今,費太太餅幹連鎖企業成為餅幹業的龍頭老大,黛比·費爾絲也成為這家企業的總裁,以及餅幹的頭號愛好者。費太太餅幹連鎖企業旗下商店超過六百家,員工在千人以上,盈餘以數百萬計。已經有五個孩子的黛比,仍繼續和全世界的企業家與商業團體分享她的勝利哲學。

但她並沒有忌恨當年的那個派對主人,“我這一生都多虧了‘方向’這個詞!”黛比說。

7.創業始於慈善

並非所有的創業動機都是出於自利的目的,最偉大的事業往往出於慈善的目的,葛拉明銀行正是其中之一。

葛拉明銀行完全靠一個人一手建立,那個人就是穆罕默德·尤納斯博士。

1992年,也就是孟加拉剛剛贏得內戰,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的第二年,當時尤納斯博士剛完成美國佛德畢特大學的研究所學業,在田納西的一所大學執教。後來有人邀他回孟加拉東南部的齊塔功大學擔任經濟係主任,他也就欣然接受邀請,回國服務。

他不僅帶著博士文憑回來,更是帶著一顆慈善的心回來的。

他回國時,對剛剛獨立的孟加拉抱著很大的希望。但令他訝異的是,孟加拉的經濟快速下滑,還不到1974年,就發生大饑荒,街上到處都是瀕死的饑民。尤納斯博士講授發展經濟,但課堂上的敘述和實際世界裏發生的狀況南轅北轍,差距越來越大,他的挫折感也越來越深。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從真實世界裏探求經濟發展的支持,要確實了解人民生活中實際運作的經濟狀況。

正是一顆善良的心,讓他找到了創業的方向。

有一天,他碰到一個靠編竹凳子為生的女人,那個女人一天隻能賺兩分錢。他無法相信,一個工作這麼努力的人,怎麼會一天隻能賺兩分錢。在與她聊過之後,他才發現,原來她沒有錢可以向竹子店買編竹凳子的材料,隻好向一個商人借錢——那個商人就是最後向她收購成品的人。等她把凳子編好,賣給商人時,商人出的價錢幾乎連材料費都不夠。於是她的工錢幾乎等於零,但她還是得像個奴隸般的做死做活。

“嗯,”他心想,“這個問題倒不難解決。”這個女人隻要有錢能買編凳子的材料,就能把編好的凳子拿到出得起價錢的地方去賣。尤納斯博士和一個學生,在同一個村裏走訪了好幾天,看看還有沒有別的人像這女人一樣,因為向商人借錢。而喪失了自己應得的利益。結果短短一星期內,他們就找出了42個這樣的人,這42個人需要的錢全部加起來,也不過才300元。

好心的他,立刻開始找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他第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從口袋裏拿出這300元,讓學生把這些錢分送出去,作為貸款。但他很快就明白,這畢竟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因為他隻是一個大學教授,其他需要錢的村民,不會想到要來跟他借錢,他不算是金融界的一員。就在此時,他想到銀行。

他去找一位銀行經理,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主意太過荒謬,連談都懶得和他談。“金額這麼小的貸款連紙上作業的成本都不夠,”他說,“更何況窮人又沒有抵押品。”尤納斯博士跑了許多家銀行,每一家的反應都一樣。到最後他自願擔任保證人,銀行沒話說,隻好在6個月後,不情願地同意貸款300元。

於是尤納斯博士說:“我幹嘛追著這些銀行家跑呢?我何不成立一家自己的銀行?”1983年,他正式得到政府的批準,設立了一家銀行,也就是現在的葛拉明銀行,這家銀行隻借給孟加拉最窮(沒有土地、恒產)的人。

如今葛拉明銀行有1048家分行,遍布在35000個村莊,貸款者在200萬人以上,借出總額超過10億元,每人平均貸款金額約150元。這家銀行不但專門借錢給窮人,還完全歸窮人所有,隻要向這家銀行借錢的人,就自動成為這家銀行的股東。200萬名貸款者當中,有90%是女性,這在孟加拉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正是慈善的目的和初衷,讓他創立了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