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可以將安全感的定義改為:知道自己可以應付各種局麵,包括沒有任何外界安全條件的局麵。不要跌入那種外界安全感的陷阱之中,因為這樣你就不能生活、不能發展不能有所作為。看看那些都訂好計劃,卻可能事事走在前麵至少他們可以嚐試新的經曆並避開那種苟且偷安的思維陷阱。
關於安全感的問題,一位作家曾在一首詩裏這樣寫道:
有那麼一天,我將出走,
去尋求自由。
讓那些沒有頭腦的人,
“保險”個夠。
我將不透露我的去處,
我將探索荒涼的道路。
我將告別舊我,
然後無憂無慮地遊蕩
——就像卸下重擔的阿特拉斯巨神
4.不要懼怕失敗
懼怕失敗是我們的社會的一種強大恐懼心理,自孩童時期,就有人向你灌輸這種恐懼感,而這種恐懼往往與你終生相伴。
其實,世界上並不存在失敗,看到這一說法,你也許十分吃驚。所謂失敗,隻不過是別人對你應該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沒有必要事事都按別人的意圖去做,也就不存在什麼失敗可言了,它們隻不過是最終獲取成功的一次次嚐試。
有時,我們確實遇到這樣一種情形:你已製定了完成某一任務的計劃和目標,然而,你曆經努力都無法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不要將此事與你的自我價值等同起來。你沒有完成某一具體的事情,但這並不等於你作為一個人都失敗了,你隻不過是在某一具體時刻中未能成功地進行某一具體嚐試而已。然而,你可以不斷探索未知,積極嚐試,直到最後成功。
讓我們將視點轉向那些與人相伴的動物吧,你也許曾設想用失敗來描述動物的行為。比如一條狗在那兒叫了15分鍾,有人便評論說:“它實在叫得不好聽,我最多給它打3分。”這一說法和行為是多麼荒謬!動物是不可能失敗的,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評論自然行為的標準。蜘蛛吐絲織網,但並不存在成功或不成功的蜘蛛網。貓捉老鼠,如果一次捉不到,它會再去捉。既不會躺在地上發牢騷,抱怨自己沒能捉住那隻老鼠,也不會因此而精神崩潰。這隻不過是自然行為!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這種邏輯推理運用到你自己的行為之中並不再懼怕失敗呢?
對成功的期盼來自我們文化傳統中最具有自我毀滅性的四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你也許已經無數次地聽到或使用過這四個字。騎車郊遊,或到公園悠閑漫步,這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在你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一定非得“盡力做好”呢?“盡力做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正在從事的活動。
有一位名叫盧安的高中生,18歲。她滿腦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個標準的優等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時間拚命讀書、做作業,因而沒有時間度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簡直就是一架儲存書本知識的計算機。盧安非常羞於和男孩子接觸,長到這麼大還從未同男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她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與人談及她的性格時,她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成功的學生,並因此忽略了個人的全麵發展。
後來,她找到了一位谘詢專家,專家問她,在她生活中什麼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識,還是你的感覺?”——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盡管她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她的內心卻並不安寧,而且非常不快樂。在幾次向谘詢專家求助以後,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她用學習課程的頑強精神采學習新的思維方法。一年之後,盧安終於發生了很大的可喜變化:她在大學一年級的英語考試中有生以來頭一次得了個3分,她的媽媽非常擔心。於是又找到了谘詢專家,而專家欣喜地告訴她媽媽,這是件大好事,正說明她女兒在其它方麵開始有所用心,說明她開始全麵發展。當媽媽的應該好好為她慶賀一番。
無數事實已經表明,沒有失敗,我們就什麼也學不到。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隻去讚賞成功,而批評失敗,我們已經學會將成功視為唯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標準,我們往往避免進行可能會失敗的活動。因此,懼怕未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害怕失敗。人們往往不做沒有成功把握的任何事情。這樣,害怕失敗意味著既懼怕未知,也懼怕由於沒有“盡力做好”引起的別人對你的不利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