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在他的一則日記中寫道:“四條蛇在洞穴裏爬上爬下,我看不出它們這樣做的用意何在。既不是為了覓食,也不是為了交配——隻是爬來爬去。”
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應該養成一種健康的思維和習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願意這樣做。這種思維方式將向你展現出新的活動前景,並有助於消除你迄今為止養成的生活方式——懼怕未知。
2.當心誤入另一陷阱——“總要計劃”
生活中並不存在什麼“有計劃的自發性”,這一說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留意四周,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就是在自己終生的安排和計劃中了此一生,他們不能在原有生活計劃上作出半點改動。合理的計劃與安排本身並不會產生什麼不健康的心理,但如果你過分熱衷或依賴於計劃而生活,你就陷入了另一種誤區性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的目標與計劃,如你30歲以前應在事業上有何成就,40歲應完成什麼大業,年老時應達到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這樣你就不會盲目而碌碌無為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你也不會每天都要做出一個新的決定,也不會確信你能夠改變人生計劃。但請注意一點:千萬不要把計劃看得比你自己更加重要。
羅傑是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他在一家公司上班,他也養成了一種“總要計劃”的誤區性心理。有一次,公司決定將他調到另一城市任一分公司經理。可是,他被這一調動嚇得不知所措。他有許多擔心:我在這一新城市能幹得好嗎?我將住在哪兒?我的父母和朋友怎麼辦——?由於對這些未知的因素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於是他陷入了一種惰性,最後放棄了這個機會,隻是安於現狀,從而失去了許多類似的發展機會。
後采,羅傑找到了一位心理谘詞專家求助。他感到僵化刻板地堅持原定計劃是自己無法發展的原因,但同時,他又害怕掙脫計劃的束縛去嚐試新的經曆——他每頓早餐總是吃一樣的東西,提前好幾天就計劃好某天該穿的衣服,書桌上的東西他總是按大小或類別擺放得整整齊齊,絕不許他人亂動,他甚至把自己的計劃性強加給全家。他不讓孩子們亂放東西,要妻子遵守他訂下的一套死板的規定。總之,盡管羅傑幹什麼事情都有條有理,但他仍是一個不幸福之人。他缺乏創造性,缺乏革新精神,缺乏個人激情。事實上,他本身就是一個計劃,他的生活目的隻不過是根據計劃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
在專家的幾次詢診之後,羅傑開始努力自發地生活。他認識到了一點——他的計劃是操縱別人的手段,是避免探索未知因素的安全途徑。於是他開始了改變自己的行動,他放鬆了對家庭成員的要求,允許妻子和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他甚至主動向公司申請調動部門工作。後來,他發現,原先所擔憂的一切事情都不存在什麼問題了。
3.尋找人生的最佳安全感
當你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就開始教你寫作文,要求你寫作文時要先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正文要有條有理,最後要有一個精彩的結尾。遺憾的是,你可能將這種安排與技巧用之於自己的生活,將整個人生視為一篇作文“開頭”是為進入成人期而準備的童年,“正文”便是安排、計劃得有條有理的成年階段,而“結尾”則是退休階段和幸福的晚年。所有這些有條有理的思維使得你無法生活於現時之中。根據這一計劃,生活意味著穩妥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安全感意味著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意味著沒有激情、沒有風險、沒有異議;意味著沒有發展,而不發展則意味著死亡。那麼,安全則是為死亡而備,因此,這種所謂的安全感是荒謬的。事實上,隻要你生活在地球上,隻要你生存於社會之中,你就永遠不會得到絕對的安全。退一步講,即使這種安全感不是荒謬的觀點,那也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
上麵我們講到的安全感是指人的外界保障,如金錢、房產和汽車等物質財富,或者是工作、社會地位等生活保障。但是,世界上還存在著另一種值得追求的安全感,即內心安全感。所謂內心安全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處理任何事情的安全感。這是唯一的持久安全感,唯一的真正安全感。財物終歸會減損,經濟衰退會使你耗盡錢財,房產也有可能被別人占有,但是唯有你自己可以信賴,可以依靠,而且完全屬於你自己。你應該相信你的內在力量,而將財產、工作或社會地位僅僅視為給你增添生活愉快滿足,但卻可有可無的附屬之物。
現在,請你設想這樣一種情形:假定此時此刻,當你正在閱讀此書,突然有人向你撲來,並剝光了你的衣物,把你扔到直升飛機上,然後棄之於異國他鄉的一個荒野之地。你既沒預先得到警告,也沒有帶任何錢財,除你自己之外,一無所有。在這種境況下,你似乎重新降於世,他要麵臨新的語言、新的風俗習慣、新的氣候,而你的全部所有僅僅是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將生存下去,還是因愁困而死?你會結交新朋友、找到吃的住的呢,還是僅僅躺在那兒哀歎自己多麼不幸?如果你需要的是外部安全感,你將無法生存下去,因為你的所有個人財物都已被人剝奪。然而,如果你具有內心安全感,並且毫不畏懼未知,那你就會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