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思考人脈:利義結合知恩圖報(5)(1 / 2)

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協作大過單打獨鬥的道理,晉商的理解更為形象。他們將誌同道合之士稱呼為“相與”。雙方認同各自為“相與”才相互往來,真是應了那句古語一誌不同,道不合,不相與謀。他們將獨立運作的個體在商海上經營比喻為“區區商號如一葉扁舟、浮沉於驚濤駭浪之中,稍一不慎傾覆隨之”,故“須同心以共濟”。

每個獨立商家對於整個市場的影響渺小,勢單力薄,如同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他們各自雖然是出於競爭狀態,但作為賣方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形同共坐一條船。確保市場環境的總體平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在大船裏的安全地位。所以,每個人都要有集體觀念,必須同心協力,集體利益得到維護,個體利益才有保障。如果有人蓄意破壞市場秩序,整個市場處於混亂境地;那麼,每個商家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任何人的單方努力都會無濟於事。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隻有彼此共濟,才能保證同心。相互之間在遇到實際困難中,如果真的能出手相援,給予實質性幫助,比那些空洞無物的論調要更具感染力和征服力。同行切身體會到危難之時給予援助的重要性,日後其他同行遇到類似狀況,才會有主動幫助的動力。

市場大環境由每個獨立商家組成,必須由他們自己來共同維護,社會也是如此。社會由個人組成,必須依靠我們每個人來共同承擔責任,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及有序發展。這不僅是公民道德意識的體現,更是人類社會保持長遠發展的客觀要求。古人倡導同舟共濟的精神,也就是當今社會所強調的雙贏、共贏、競合這些理念。在驚濤駭浪的環境裏,隻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濟,我們的事業才能駛向成功彼岸。不要被敵意蒙蔽了雙眼,多一些關懷,多一些體恤。當你伸手去援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時,其實也等於幫助你自己。商海風高浪急,勿做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

五、適當讓步,海闊天空

“雙贏”思想是人們經過長期的相互鬥爭和競爭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和諧的思想,它在利益的爭奪上有時會表現出一定的妥協性。雖然表麵上是失去了一些本不該失去的東西,但反過來從另一方麵考慮,這種妥協也不失為一種求利的方式。雙方講和,一是可以有效地中止雙方的競爭,避免以後在愈演愈烈中遭受到損失;二是可以利用這種機會爭取到一些合作夥伴,特別是在你首先主動讓步的情況下,對方可能會認為你值得信賴,會與你成為好朋友。當然,這種妥協讓步是有條件的,不是無原則的退縮。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視機而為,因地製宜,切不可機械套用。

印度尼西亞著名華人銀行家李文正是“雙贏”思想的倡導者。李文正善於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運用到公司經營中去,在和其他公司領導者進行合作談判時,總是貫徹“和為貴”的思想。他主張談判不一定要分出勝敗。在這種“雙贏”的思想指導下,李文正與印尼民族、華人和外國金融家建立了廣泛的公私友誼,與別人的合作也總是十分順利。

1960年,他轉入銀行業時是與幾位福建華商合資經營的。1971年,他與弟弟李文光、李文明,華商郭萬安、朱南極、李振強等人共籌資金,組建了泛印度尼西亞銀行。從1973年9月到1974年11月,李文正領導泛印銀行和印尼中央銀行、財務暨公司聯合組成印尼私營金融發展公司。與此同時,泛印銀行又與瑞士富士銀行、日本東京富士銀行有限公司、美國舊金山克羅克國際開發公司、澳大利亞商業銀行、印尼多國開發有限公司聯合組成國際金融合作有限公司,從事國際性的資金融通和公司投資開發業務。泛印銀行又與法國皇家信貸銀行簽訂了貸款及技術合作協定,以法國長期低息貸款,幫助印尼工、農、商業的發展。這樣,在五年之內,泛印銀行成為印尼的第一大私營銀行。

1975年,李文正應邀擔任中亞銀行董事總經理,該行很快升到同行業的榜首。李文正還獨資創辦了力寶控股有限公司,該公司一麵與美國的斯蒂恒斯金融有限公司聯營,一麵又與林紹良家族以各50%的股份組成力寶集團,共同經營金融業。到此,李文正擁有印尼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金融財團,其財產已達40億美元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