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了心理谘詢師的輔導之後,道格拉斯先生認識到他過去幾年來真是太愚蠢了。他從來沒有想到她整修草地的時候自有她的樂趣,以及她可能渴望別人為她的勤勞而誇讚她幾句。
一天晚上吃完晚飯以後,她太太說她要去除草,並且想要他陪她一起去。他先拒絕了,但是稍後他又想了一下,跟她出去,幫她除草。她顯然極為高興。兩個人一同辛勤地工作了一個小時,但是也愉快地談了一個小時的話。
自那以後,他常常幫她整理草地花圃,並且讚揚她,說她把草地花圃整理得很好看,把院子中的泥土弄得好像水泥地一樣平坦。結果是:兩個人都更加快樂,因為他學會了從她的觀點來看事情——就是所看的事物隻是雜草也一樣。
如果你試圖去糾正別人,那些人就會以為你是在指責他們錯了,他們的某些做法不對。而所有人都有這種習慣:他們會去反對這種指責,並且設法來證明他們沒錯。因為在為自己辯護的過程中,他們的行為越發地被關注。在你試圖糾正他們之前,這隻是一種趨勢;但現在,這已經成為他們的行事原則。在試圖去改變別人的時候,你實際上是加強了那些你本不想看到的行為的動機。
如果你希望你的生活中有些變化,就去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改變那些你自己可能改變的東西吧。
美國費城有一位奈佛先生,是燃料推銷商。多年以來,他一直想把燃料推銷給一家很大的連鎖店,可是連鎖店一直不理睬他,寧肯到遙遠的外地購買燃料。後來,他改變策略,采取新的招法。他與人合作舉行辯論會,正題是連鎖店的擴張對國家有害無利。他自己加入反方。由於為連鎖店辯護,他找到原本瞧不起他的連鎖店經理,對他說:“這次來,我不是推銷燃料,而是找你們幫個忙。”他把來意說明,並說:“我來找你,是因為我想不出還有其他人更能提供給我事實材料。我很希望能贏得這場辯論,無論你提供什麼給我,我都十分感激。”
那個經理的反應如何呢?我們還是聽聽奈佛先生自己的敘述吧:“我原先以為這位經理隻能撥出一點兒時間。當我把事實說出之後,他指著一張椅子要我坐下,整整談了1小時又47分鍾。他請來了另一位主管,這位先生寫過一本有關連鎖店的書。他又寫信給全國連鎖店公會,替我要來一份有關這個問題的辯論稿。他覺得連鎖店提供了最真實的服務,他也以自己能夠為許多社區服務為榮。當他侃侃而談的時候,兩眼發亮。我也不得不承認他的確讓我知道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他改變了我整個心態。”
“在我離去的時候,他陪我走到門口,用手攬住我的肩膀,祝我辯論得勝,並且要我再去看他,讓他知道辯論的結果。最後,他向我說:春天來的時候請再來看我,我很願意向你買些燃料。”
“這真是個奇跡,他居然主動提起買燃料的事。由於我對他們連鎖店的關心,使他也轉而關心我的產品,我也因此能在這兩個鍾頭中,完成十年來所不可能的事。”
五、不要隨便揭別人的傷疤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不喜歡把話說絕,把事做死。畢竟,人都是有理智的。況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當你在情緒不佳、暴怒的時候可就很難說了。尤其是作為管理者,因為有人事材料握在手中,對下屬們的“曆史問題”知根知底,一清二楚。怒在心頭時,難免出言不遜,說些諸如“不要以為你過去的那些好事沒人知道”之類傷人自尊的話。
對於一些他人不願讓人知道的事情,不要刨根問底。即使你已經知道了,也要裝作不知。千萬不能當著眾人的麵,講關於他人的一缺點或毛病之類的話。切記說話做事要留有餘地。如果一個人愛揭別人傷疤,說話做事不留情麵,可以說這個人是可悲的,更是可恨的。可悲的是,他也許這一生不會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可恨的是,揭人傷疤讓人勾起一段傷心回憶,也會讓人產生這樣一種感覺:都已經過去的事了,現在還抓住不放,真是太過分了。
一位領導揭下屬的傷疤,除了叫被揭傷疤的人寒心之外,旁人聽到也一定不大舒服。畢竟,傷疤人人有,隻是大小不同而已。見到同事鮮血淋漓的傷疤,隻要不是幸災樂禍的人,每人都會有一種“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
“並不是我存心要揭他傷疤,而是他的態度實在太惡劣,一點悔過的意思都沒有,我是忍無可忍才跟他翻起舊賬。”也許有些領導會這樣辯解。可是,這種解釋實際上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即便是他態度惡劣,你隻能針對他的態度來加以警告。你有什麼權利將他人視為隱私的東西加以傳播呢?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人總認為自己的傷疤已經得到人們的寬恕,相信人們把它忘記了,並以此信任大家。所以,當你作為領導又舊事重提時,他內心自然憤怒至極,認為你隻是假裝忘記,原來一直記在心上。這樣一來,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便會完全改變。或許,以後他會對你心懷憤恨,使你今後的工作遇上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