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文化心態對詩賦文體的籲求——對北朝詩賦的特質成因的文體學考察(2)(3 / 3)

叔齊商末商王二子,不願為王,逃至海濱。周武王滅商,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首陽。事見《史記》列傳。庾信《哀江南賦》《擬詠懷》2鍾儀春秋《左傳》成公七年,楚子伐鄭,鄭人囚鍾儀,獻之晉。晉侯問:“南冠而係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範文子曰:“君子也。”庾信《哀江南賦》《率而成詠詩》;王褒《贈周處士詩》《送觀寧侯葬詩》季孫

意如春秋魯大夫,平丘之會,因魯侵晉地,晉扣留季孫於西河。事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哀江南賦》荊軻戰國略庾信《哀江南賦》《小園賦》《擬詠懷》2藺相如戰國完璧歸趙。《哀江南賦》申包胥戰國秦庭乞師救楚。事見《左傳》定公四年。《哀江南賦》李陵西漢略庾信《哀江南賦》《竹杖賦》《擬詠懷》2《李陵蘇武別讚》蘇武西漢《漢書·蘇武傳》載,武於天漢元年使匈奴,二十年不降。還為典屬國。庾信《小園賦》《哀江南賦》2《擬詠懷》2《別張洗馬樞詩》《李陵蘇武別讚》;顏之推《觀我生賦》;王褒《贈周處士詩》王昭君西漢略《觀我生賦》龔勝西漢以名節稱,王莽遺召,不願一身事二姓,不飲食而死。事見《漢書》本傳。《哀江南賦》付燮東漢為漢陽太守,城為叛軍所困,義不反顧,戰死。事見《後漢書》本傳。《哀江南賦》袁安東漢任司徒,皇帝幼小,每念外戚當權,無不流涕。事見《後漢書》本傳。《哀江南賦》羅憲三國蜀聞後主降,三日哭於都亭。事見《晉書·羅憲傳》。《哀江南賦》陸機晉《晉書》本傳載機由吳入晉,以文才聞名洛下,後死於王室內部紛爭。臨刑雲:“華亭鶴唳,可得聞乎?”庾信《哀江南賦》4、

《枯樹賦》《小園賦》

《和張侍中述懷詩》上表所列人物,按其事跡可分為兩類,一類如李陵、陸機,為不得已而一身事二朝者;一類如鍾儀、蘇武,為身陷異國而堅守名節者。這兩類曆史人物頻繁地出現於文人詩賦中,體現了他們對自身處境所作的深沉的思索和反省。在政權頻繁更換的曆史環境下,像庾信那樣的士人經曆著儒家倫常與現實人生的二難選擇。這表現在作品中,就是一方麵為李陵、陸機辯解,也為自己辯護:“倡家遭強聘,質子值仍留”(《擬詠懷》);另一方麵又通過讚賞鍾儀、蘇武的節操而自嘲:“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庾信《贈司寇淮南公》)。這種對個人價值的反省和對曆史的思索,恐怕也與北朝經世尚用的士風對入北南人的影響有關。這使他們的作品於形式的綺麗之外又具有凝重和深沉的美學特點。當然,入北南人的羈臣心態隻是造成北朝後期詩賦文質相符特點的主要原因之一,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其他如北方生活環境、習俗對北朝文學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水毒秦涇,山高趙徑。十裏五裏,長亭短亭。饑隨蟄燕,暗逐流瑩。秦中水黑,關上泥青。”(庾信《哀江南賦》)這樣的景色,是住在鶯飛草長的南方作家無法想象的。《隋書·文學傳》雲:“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勝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文學傳》的作者所向往的“文質彬彬”,即形式的綺麗與內容的充實相結合的文學風格,在以入北南人為代表的北朝後期文壇上呼之欲出。綜上所述,北朝士人心態的演變曆程,折射著北朝文學由凋蔽走向興盛的曆程。總體而言,在政治焦慮下的士人心態,不管哪種類型,都具有內斂、隔漠和畏禍的特征。這是北朝文學整體上缺乏激情四溢的創造,而多在對南朝及漢晉文學的模仿中體現新變,且總體上趨於凝重和古奧的最根本原因。注釋:(1)參曹道衡《十六國文學家考略》,《中古文學史論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03—360頁。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295—299頁。(2)參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頁。(3)參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4)童慶炳等《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70頁,88頁。(5)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頁。(6)據《北史》載,公元554年,西魏平江陵,俘虜王子王公以下十萬人至長安,把他們賞賜給西魏貴族作奴婢。大批南人被迫入北,成為亡國奴,羈旅他鄉。公元575年,周、陳通好,允許留在北方的梁朝官員及南來羈士回其本鄉,但知名文人中隻有殷不害、王克等人得歸,庾信等人仍南歸無望,最終老死他鄉。事見《文苑傳》。(7)瞿兌之《駢文概論》,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頁。(8)劉熙載《藝概·詩概》,王國安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頁。(9)李調元《雨村詩話》。見《清詩話續編》,郭紹虞編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10)顏之推《古意詩》二首之一。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齊詩》卷二,中華書局1983年版。下文引顏詩出處同此。(11)庾信《思舊銘》,見嚴可均《全後周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審定本。並參清人倪《庾子山集注》,許逸民校點,中華書局1980年版。